约拿书第四章
C 约拿为尼尼微得救而忿怒 ( 四1~11)
在研究约拿书前后的一致性时,我们发现目前这部分和一章17节~二章10节十分相称。这使得约拿为自己得救而欢欣,和他为了尼尼微得救而忿怒,两者之间的对比益发震撼人心。的确,约拿对神和尼尼微人的严厉态度,在与第一、二章的事件相对照后,更应受谴责。
1. 约拿在第三章后半即失去踪影,在此又突然出现。作者以明确的笔调形容约拿的反应∶这事约拿大大不悦195。这显然与前一节经文成为强烈的对比,也预告了约拿书最后一部分的发展∶神和约拿对于悔改的尼尼微人,态度完全相反。神不发烈怒(三9),约拿却甚发怒。这一部分最突出之处,便是耶和华和约拿的天壤之别。
2~3. 约拿的简短祷告终于为他早先躲避使命(一3),提供了原因。一开始约拿就认为,他若奉召前往尼尼微宣告,必然造成神饶恕尼尼微人!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196?他的个人信念之所以如此,乃基于他对神的认识197∶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这段对神的详尽描述,无疑出自出埃及记三十四6~7∶耶和华在他(摩西)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类似的叙述亦见于旧约他处(如∶尼九17;诗八十六15,一四五8;珥二13),显示约拿的陈述与希伯来人对神的正统认知相符。此外,神的慈爱和愿意饶恕,亦是与约拿同时代的先知何西阿劝勉百姓的重点(参∶何三1~5,十一1~11,十四1~4)。
但是约拿在此却是严厉地批判神的属性,并且将它们视为令人遗憾的缺点。约拿的感受显然十分强烈,以至于他坚决表示生不如死∶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稍后在第8节,他再度表达求死的意愿。就像以利亚在列王纪上十九4中一样,约拿此刻也觉得宁愿一死198。
鉴于约拿早先的经历,此刻他竟因神的恩典和怜悯而欲求死,实乃一大讽刺!他在面临死亡时,岂不曾受惠于这些神的属性吗(二7~8)?他难道不曾因救恩出于耶和华而欢喜吗(二9)?显然,他不知道自己的两次祷告有多么不一致。
虽然约拿的话语,为他的忿怒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这并非最终的答案。尼尼微人蒙恩,究竟为何会激怒约拿,仍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章其余的部分着手。
1. 约拿求死的话一出,神的反应几乎是完全静默。神以极简短的问题(希伯来文仅有三字)来回应∶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199?讽刺的是,约拿责备神不发烈怒,现在却反因自己的忿怒而遭神责问。在接下来的经文中,神给约拿酷热的气候以对付他的忿怒。这种处置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希伯来文动词 h]a{ra{h 不仅是“发怒”,也可指“发热”。
5. 约拿无话可说。他在表达了不满之后,便离城往东,并找了合适的地方要观看尼尼微的下场200。约拿决心要不屈不挠,希望假以时日,神会重新考虑而对尼尼微人施以责罚。同时,为了遮蔽炙人的骄阳,约拿以树木的枝叶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和住棚节时所搭的类似(利二十三40~42)。约拿需要搭棚一事,显示在他这场不寻常的守望之处,极缺乏天然的遮荫。第6~11节便在同样的场景中继续。
6. 耶和华神安排一棵蓖麻(AV 作“瓠藤”)。像大鱼一样(一17),这棵蓖麻也是神安排的,好让约拿免于日头曝晒的苦楚。救他脱离苦楚(字面意思即“救他脱离灾祸(邪恶)”)很可能语带双关。动词 l#has]s]i^l“拯救”亦可读成 l#has]e{l“遮盖”,而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显然也是如此翻译。另外,此句中的名词 ra{`a{h 在约拿书他处亦曾出现过,用以表达“灾”(如一8)或“恶”(如一2)。所以,“救他脱离苦楚”可以解为“遮盖他脱离他的灾祸”,意指日头的曝晒(参 RSV 、 GNB 、 NIV);或解作“救他脱离他的罪恶”,意指约拿不合理的发怒(参 JB)。约拿对蓖麻的感受,以一句话便可概述,原文逐字译出是,“约拿因蓖麻而欢喜了大欢喜”201,他的心情也因神意外的供应而完全转变。
神安排的植物究竟为何,仍无法十分确定。在旧约全书中,希伯来文名词 qi^qa{yo^n 仅出现于此段经文。罗宾森(B. P. Robinson)近来在针对此字所作的研究中指出202,约拿书最早期的译本均采纳下列三者之一。qi^qa{yo^n 在译成希腊文或拉丁文时,成了 (1) 瓠藤;或 (2) 常春藤;或 (3) 仅是音译,并未具体说明该植物的特性。在十六世纪又多了两种译法∶ (1) 蓖麻,和 (2) 藤蔓。最后,因为翻译 qi^qa{yo^n 实在问题层出不穷,一些近代的版本索性用一笼统的名称“植物”(RSV、GNB)。在众多选择中,应以爬藤植物较可能,或许是瓠藤的一种。当约拿棚顶的树叶因日晒而凋萎时,只有能攀爬的瓠藤可能以叶子重新覆盖棚顶,给予约拿新的遮蔽203。而 qi^qa{yo^n 被一条虫子咬死,足证它的梗必然是柔软易弯曲的,像瓠藤一样。
7. 然而,约拿却不能长久享受他的植物同伴所带来的凉爽。次日黎明,神安排一条虫子咬这棵植物,以至它枯槁。虽然第6、7节的起头几乎完全一样,它们却显露了神相反的两面∶祂拯救和毁灭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在第6节(而非7节)藉着提到神的名字──耶和华,被进一步强调,因为耶和华与怜悯和救恩特别相关204。在这样一卷强调神慈爱与怜悯的书中,却有植物被毁一事,似乎极不相称。但是这也很戏剧化地显示,神的主权不限于施行怜悯。祂是创造生命的神,也有权终止生命。此外,植物被虫咬死,而植物和虫都是神所安排的,象征着以色列未来将被亚述所灭。透过此一事件,神也凸显了约拿对尼尼微的敌意所为何来。
8. 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同样形式的动词 wayman“他安排”(NIV 则作“供应”),亦用于一章17节(希伯来文圣经是二章1节),四章6、7节。日头曝晒约拿的头,益增他的痛苦。作者以同样的方式描述日头和咬死植物的虫子;两者均用动词 wattak[“它攻击”∶和合本前者用“曝晒”,后者用“咬”。)。结果约拿发昏,可能是中暑了。凡此种种实在过于约拿所能忍受,于是他就像罗腾树下的以利亚,表达了求死的心志205。在希伯来原文,本节和第3节的结尾用字完全一样,但 NIV 则不然,此处作我死了会比活着还好。重要的是,约拿在第3节和第8节的心情虽然类似,但影响其心情的因素却迥然不同。约拿在第3节质问神拯救的权利;第8节则非难神毁灭的权利。
9. 稍早时,神以一个问题来回应约拿求死的意愿,此处亦然。的确,除了几处小变动外206,希伯来原文此处的用字与第4节雷同∶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故事至此再度强调忿怒的问题。
约拿上次发怒被神质问时沉默以对(参5节);这次约拿却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约拿已忍无可忍了。虽然他等候神改变对尼尼微人的处置,但神却表明了祂是多么的荒谬及令人费解。祂的行为前后完全不一致,祂一下给人慰藉,但马上又带来毁灭。约拿觉得这一切都不合情理;神的道路高过他的道路。如果神的所行必须如此不当,那么约拿认为活着便毫无意义;他生不如死。
10~11. 但掌握全局的,还是耶和华。神以约拿对植物和对尼尼微人的态度来对比,强调真正荒谬不合理之处。约拿对一棵微不足道的植物充满怜悯,对尼尼微城的全城人口却心肠刚硬。他对神创造的一株小植物表达关切,却不在乎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都是照神的形像所造的人。所以,前后不一致的不是神,而是约拿。
此外,神指出尼尼微人不能像约拿想的一样,完全为自己的恶行负责,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一词,并非如许多解经家认为的,是指婴孩。魏兹曼表示,这应与个人作道德判断的能力有关207。最后,为了怕约拿对尼尼微的十二万居民还是缺乏怜悯,神提醒他城内尚有许多牲畜。或许神正指出,就算约拿不关心这些居民,他可能对牲畜会有一些同情心。
约拿书最后的几节经文,显然着重于神有权毁灭或拯救。对约拿而言,神饶恕尼尼微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恶,虽然这显然也是相关的因素;但主要仍在于他们将毁灭以色列。神怎可允许此事发生?这才是真正让约拿感到进退维谷的。
当我们回想到列王纪下十四25,约拿预言以色列的疆域在耶罗波安二世为王时,将会扩展,我们就更容易对约拿的经历感同身受了。约拿曾为以色列的利益贡献一己之力,此刻却身不由己地成为以色列未来灭亡的帮凶。
有鉴于此,那棵植物的枯槁便有其特殊意义。植物便如以色列的命运,神以此例证明祂是生命的源头,也有权将生命取走。就像船主(一6)和他的水手(一14),王和他的大臣(三9)一样,约拿被迫承认神的绝对主权。耶和华最终还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参∶太二十1~16)。救恩出于耶和华。
195 希伯来原文的翻译是,“这恶对约拿是大恶/灾祸。”这种同根直接受词的模式,亦见于一10、16,四6。G. I. Davies, 'The Uses of R "Qal and the Meaning of Jonah IV1', VT
27 (1977), pp.105~111否定了 Wolff (1975), pp.38~39 的观点。Wolff 认为此节经文指出约拿的“邪恶”。Davies 可能没错,但是经文的确有约拿用心不良的含义。名词 ra{`a{h“恶”和相关动词 ra{`a`“成为恶”,将本节与前面的经文连结在一起,本节描写约拿大怒,也回应三章9节。
196 约拿将他的话,“我……说的”(原文是“我的话”)和耶和华的话(一1)相对。他的祷告一大部分都着重自己。Wolff (1975), p.118 指出,“我”和“我的”在2~3节共出现九次之多。
197 王和大臣均不确定神将如何行,“也未可知”(三9),而约拿却有信心地断言,“我知道”。
198 Fretheim, p.121,认为以利亚是因失败而沮丧,而约拿却是因成功而欲求死。
199 Chr. H. W. Brekelmans, 'Some Translation
Problems', OTS 15 (1969), pp.175~176,指出此句应译为∶“你似乎很忿怒”(参 NEB)。但依上下文看来,神是在质问约拿是否有权发怒。
200 如果作者如我们说的,认为约拿是向“大尼尼微区”宣告信息,则此处的“城”应指同一区域。
201 这是作者运用同语根受词的又一例证;参一10、16,四1。
202 B. P. Robinson, 'Jonah's Qiqayon Plant',
ZAW 97 (1985), pp.390~403.
203 这也解释了约拿为何有棚还需要蓖麻的遮荫;见 Robinson,
'Jonah's Qiqayon Plant', pp.397~398.
204 创世记第二十二章中“神”和“耶和华”的交替使用可供比较。参 Kidner,
'Distribution', pp.77~87; Magonet, pp.33~38.
205 王上十九4。两段都有相同的用语 wayyis%~al ~et[-nap[s%o^
la{mu^t[“他求死”。
206 神的名字以“耶和华”代替“神”,并且还具体提到蓖麻。
207 Wiseman, 'Jonah's Nineveh', pp.39~40;见导论,62~63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