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书亚记第四至五章

立石的意义(四1-1

我们并没有停下来考虑过约但河的第一部分记录中,存在任何紧张状态,但在此章的紧张情形却不容放过。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代表带过河的十二块石头,经常成为主题。有一处的记载是他们取自东岸,立在约但河中;另一处却说是取自约但河,立在西边。每一处记载都有权威性的解释。有些读者或会认为如果译文和谐一致会很精采动人,甚至认为这些有记念性的石头,是分别在两个阶段,由东边搬到西边,立在河中经过一段时间。但这种意见显然因两处经文有不同的记载而被排除了。前一处经文是第九节说,河中的石头‘直到今日止还在那里’;后一处是第二十节说:‘从约但河中取来的那十二块石头,约书亚就立在吉甲。’吉甲这个名词可能是指‘石堆’。(编者注:中文和合本关于这两种不同记载是清楚的,但英文则有些含糊,故作者作此解释。)

无论我们是否有宗教信仰,我们对于彼此互异的忍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很乐意接受多元化信仰,有的却是主观很强,认为真理的存在是直进式的。这一类的人对于约书亚四章的说法感到难以接受。无论我们是否接受,也不论读者是犹太教徒或基督徒,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自由派和保守派,或者属灵派和惟物派,对同一圣经事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圣经学者争论圣经里存在高度分歧甚至相反的记载。这至少是说明这种情况的好例子。

本章里我们有了十二块纪念性石头的基本传统,也有了一个基本信念,即是使他们的记念代代保留下去。但是有关石头来源和立石头的地点,说法则不相同。惟一共通点是石头与约但河暂时性的干涸有关。它是纪念性的重要实例,也是带神秘性的法定宗教纪念日。

犹太传统特别重视代代相传的全国性纪念日,这种作风可溯源于申命记里的传统。书里集中了有关训、学习和指导等字眼的运用。上帝教训摩西;摩西教训以色列人,听见摩西教训的以色列人教训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做法清楚的表达在以下经文中:

‘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耶和华我们上帝吩咐你们的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么意思呢?”你就告诉你的儿子说:“我们在埃及作过法老的奴仆,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申六20-21

出埃及记(十二26-27;十三14-15)用同样的指示,去回答熟悉的逾越节崇拜中,男孩子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些定例?’‘为什么守逾越节?’‘为什么要赎回长子?’以及这里的‘十二块石头是什么意思?’

我们当然也会怀疑,为什么会有两个关于十二块石头的故事?约书亚记的后部或能对此提供线索。以下我们将根据第廿二章的记载,以及为了筑坛几乎引致内战的伤心事件作详尽的处理(该座祭坛也靠近约但河)。廿二章廿四至廿八节预见到日后河两边的子孙对同一祭坛得出不同解释的危险。

第四章所记载的十二块石头,已经失,我们未能进一步得到有关的证明,而且有关它们的事也传说纷云。我们只希望这些不同说法不致于引起互相攻击。既然圣经中存在这些彼此矛盾的说法,那就需要我们去好好研究了。(编者注:中文圣经无此矛盾。)

如果人们喜欢去回忆,差别很大的过去比较容易并存;现在的互相争竞则难以共存。但是对于那些目前处境完全由他们已往的经历去决定的人来说,最危险的历史报导是彼此间有抵触的一类。

最后一点:带以色列人过约但河并不需要有河水停住的奇迹出现,但这件事具有战略上的意义。喇合已经对探子说过,耶利哥的居民听闻了他们逃出埃及的经过,以及约但河东二王的遭遇,就都害怕起来。现在第五章一节告诉我们,河水干涸,令约但河西和靠海的亚摩利人和迦南人的诸王听了为之丧胆。

接受割礼除耻辱(五2-9

(一)

我们对行割礼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和经验。许多基督徒认为那只是犹太人的标记。保罗曾争论说:非犹太人并不需要在肉身上先成为犹太人,才可以成为基督徒;信靠上帝,就使亚伯拉罕被称为义,这是在受割礼之先。基督徒的信靠即是仿效亚伯拉罕的榜样。

在西方国家,虽然部分医学界人士认为行割礼的时尚,但这仪式并不普遍。在另一些国家,行割礼是必然的事,不太引起注意。就像古代以色列人的情形。当时这风俗在以色列的邻国流行,一直到最近,割礼仍是中东回教传统的一部分。

威胁古代以色列国土的大敌非利士人绝不接受这规矩。大g歌利亚未受割礼;扫罗宁愿死在自己剑下,不愿受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所杀。他们的观点并非说明宗教信仰的差异,而是军营中的揶揄、笑g,用来指敌人没有男子气概。容许这种丑态的敌人存在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可能留意到今日的以色列人的憎恨,仍然按照他们古代敌人的名字称呼外面世界的疆土为巴勒斯坦。古代的冲突所留下的记忆仍在加强他们为争取为业之地及其名称而努力。)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就是一件简单而值得庆祝的事。百姓接受割礼是在立下石头之后,在业地的第一次逾越节之前举行。从一方面说,庆祝的人容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生活回复正常。进住迦南是一种自然状况。在旷野的日子一切风俗习惯中断。阿摩司书第五章说,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间并没有献上祭物(25节)。阿摩司在那里指出,献祭不是以色列人与上帝关系的本质。献祭需要有神龛,神龛对于施行割礼并不重要;但经文清楚说出在旷野的一段时间,割礼也暂停。

(二)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回顾第四章一个仍然弥留我们脑际的传统性分歧问题。现在,这种差异并不是在同一段经文中出现,而是来自古代不同版本的经文,尤其是旧约圣经中的些经卷是由希伯来文原文译成希腊文(古希腊教会传留下来),它们与犹太社会保留下来的希伯来圣经译本,有些感觉得到的分歧。其中有几卷,包括约书亚记在内,选用了较为简短的希腊经文,就像四与五节的经文,它们可以简化为:

约书亚这样替以色列人行割礼:那些在旷野路上所生及离开埃及时未受割礼的,约书亚都为他们行割礼。

传统是不变的,在旷野四十年间没有施行过割礼;至于初期在埃及所行的割礼是否合标准则意见分歧。如果我们未能肯定以前受割礼是怎样的情形,约书亚行割礼的重要性就更难决定了。

(三)

奇怪的是旧约圣经中竟然很少讨论割礼的事。在申命记(十16;三十6)及耶利米书(四4;九25-26)里,这仪式用这样的言语表达:将心里的污秽除掉。圣经仪式的起源因此蒙上一层神秘气氛。创世记十七章指出那是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命令,所有的男子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做为双方立约的证据。之后,上帝应许亚伯拉罕从撒拉得一个儿子。该章的结尾说受割礼的时候,亚伯拉罕是九十九岁,他儿子以实玛利十三岁。利未记十二章三节提出妇人产子后要经过洁净的仪式,且在第八天给婴孩行割礼。但是出埃及记四廿四至卅六节记载很特别,说摩西的儿子接受割礼好让摩西避免死在上帝愤怒之下,许多释经者认为西坡拉把儿子的血涂在摩西的腿上时,她的原意是让摩西也像是受了割礼。创世记的故事是在出埃及记之后写成,目的是使割礼成为历史悠久的宗教仪式。我们可以假定有些熟悉创世记十七章的文士,他们的社会本身又是遵守利未记十二章所提仪式的,可能设法矫正约书亚记五章第一节的译文,认为他们的祖先在埃及时对礼不太注意。

上面引用的约书亚记五章较短译文,当然不指在埃及的父老不太重视割礼。这里所描述的出埃及没有受割礼的人,只是男童和少年人。而我们认为在那时候的割礼是在青春期或结婚之前举行──大多数遵守这风俗的人认为这是正常时间。

本段经文用一双关语做结果,指出吉甲与希腊文动词‘辊’字有关。我们已留意到这个名称可能是指一个轮子或圆圈。我们的作者利用此动词的意义,也指出这地方的名称是‘除掉’‘埃及的羞辱’的意思。对他来说,旷野的岁月只不过是埃及苦难日子的延续。他认为出埃及的事本身不是释放,只是誓约的兑现:带领以色列人平安进入迦南。

逾越节与上帝的大军(五10-15

搁下割礼的问题之前,也许该谈一谈前面留下来的一个暗示。以色列早期施行割礼的步骤很可能与别处流行的做法一致,这仪式是为进入成年期或结婚做准备。一个有趣的植物学规则,可以很好证明割礼的构想在古代以色列社会也很流行。按照利未记十九章廿三至廿五节的字面意义,果树头三年结的果子要当做不洁净,不可以吃的。第四年结的果子要视为正式初果,拿来献给上帝。第五年结的果子可以食用。因为头三年是‘未受割礼’,意即不成熟,未能面对将来。

(一)

虽然约书亚记第五章对逾越节紧接在割礼之后这一点没有详细说明,但提醒我们想到另一方面。出埃及记十二章冗长的逾越节记载,坚持只有受了割礼的人才可参加这个节庆;即使是奴仆和寄居的人,也要先受割礼才准参与。约书亚记第五章符合了这一点。虽说这简短的一章中有关逾越节的记载只有三节(10-12),仍然需要加予注释。第一点,它是一个社会性的节日。这可能是环境的压力:以色列人全部汇集在一个地方。但在较后期,逾越节成为三大朝圣节期之一,在约西亚改革期间的圣所中举行(王下廿三21-23),包括了在耶路撒冷庆祝的逾越节,那是自从士师治国以来都没有这样庆祝过的。

但如果我们第一点解释是积极的,强调这个节期的社会性,另外两点则是属于消极性的,既不提埃及也不谈羔羊。我们知道逾越节是庆祝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大节期。读了几章约书亚记,已是不止一次提及这件事,只是没有机会把它们连系起来。值得再提及的是摩西与亚伦向法老第一次提出请求(出五1-3),容许他们的百姓进入旷野走三天去庆祝一个节期,免得上帝用疾病或刀剑消灭他们。逾越节是一年一次平息灭命者之怒气的节期,免得五谷,或者牲畜或人类的新生命被摧毁。早在传统的决定命运的那夜,当灭命者向埃及人发怒之前,就有这样的庆祝。有关逾越节的奇异的记载就像早期的行割礼报导一样,可能带我们回到比我们所读的摩西五经更早期的以色列人的思想。任何人只要他熟悉圣餐礼的不同形式,都知道字面的解释或有变更,但仪式严肃的一面,长期以来则较为维持不变。

这里也没有提到我们所熟悉的献祭羔羊。可能是在这简短的报导中强调了节日吃无酵饼以便对吗哪有个交代。藉使灭命者的怒气平息了,他们有机会吃到迦南地的土产;有了食物供应,也就不再需要吗哪的特别接济了。从另一方面说,旅程完结,他们回到家里了。

(二)

过约但河的事令我们联想到逃出埃及越过红海的情形。行完割礼之后守逾越节的事,也令人联想到过红海之前的逾越节。本章最后三节完成了这一连串的镜面反照。约书亚在耶和华军队的元帅面前脱下鞋来,令我不期然地想起当日摩西站在了火的荆棘丛面前。我们或会认为约书亚本人就是耶和华的元帅。但是,在我们研读第六章攻取耶利哥城的报导之前,我们最好记住是耶和华支配以色列的军队。

圣经中没有其他地方提及耶和华的军队或大军,也不提军队的大元帅。申命记四章十九节形容太阳月亮和星辰是‘天上的万象’(或译为星体),警告百姓不可敬拜万象。在约书亚记的后面部分,我们看到上帝怎样利用太阳和月亮来教导以色列人。另一方面,旧约圣经里清楚的指出耶和华住在神性的法庭(divine court)。摩西作歌说世界列国被按照他们的神明而彼此分开(申卅二8-9,译者按:此段经文可参考现代中文译本);但以理书的后几章提及王(Prince希伯来文是元帅),他代表每一民族的利益。(我们说的‘守护天使’即源于此。)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是众权柄之首。他在攻城行动开始时便站在约书亚面前,应该是战争胜利的豫兆。──《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