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书提要
1. 保罗书信,往往用荣耀颂作为段落结束的记号。第三章最后的荣耀颂,是以弗所书主要论及教义的部分之结尾。第四至六章则讨论实践的细节,解释教会如今怎样将荣耀归给神(三21)。使徒在此也和第三章一样,以被囚的(参看三1注释)自称作为开始,但“在主里被囚的”(RV),才是原文最准确的翻译。所受的捆锁限制他身体上的行动,但真正掌管他生命的,却是“在主里”这一个事实。保罗并没有以在基督里为基督而活,却身陷囹圄的事实来博取读者的同情;但是,在思索读者应有的整全生活态度时,这事实使得他的呼吁更加有力。他已经把神在基督里为教会所定的伟大旨意,陈明在他们面前。又已经向神祈求他们能够认识祂的计划、慈爱、能力,和所提供的一切属灵福气,是何等奇妙。如今他在接下来几章中写的,是作为个人和作为基督教会的一份子,生活应该有怎样的方式和品质。
使徒想要指导他们的,不只是一些关于基督教伦理的教训。保罗一生中最大的关注,是“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参:徒二十27、31),所以恳切地作出请求。动词parakalō可以译作劝,但按照本节的上文下理,它的意思很明显是更为强烈的“央求”(RSV;参:林后五20)。在希腊原文中,本节和罗马书十二1一样,也是用所以(oun)与上文相连,表示基督徒的品行与教义彼此相关;亦即基督徒的本分,是因着在基督里所得的一切,进而涌现难以言喻的感恩之情而直接生发的。用最广义的措词表达,这本分就是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又回到了保罗三个伟大的惯用语中(参:帖前二12)。一步一步地,他们循着符合他们所蒙之召(一18)的方向行走(参看二2注释)。认识神在基督里的恩典、成为神的儿女,并以“委身者”和祂福音使者的身分事奉祂的呼召,必然会彻底改变他们生命中的每个细节。其中包括活出与他们所宣称之名、并所事奉之主相称的生活样式(腓一29),以及凡事讨祂喜悦的生命(西一10)。因此布鲁斯(EE)认为:“蒙神拣选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的人,必须记得基督的荣誉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又补充说,首先提出的这一个教导影响深远,是“面对每个不同处境时的指导原则”。
2. 本节列出了这种生活的四个特质,它们不只是个人品德而已。与神呼召相称的生命,是一与神的子民团契相交的生命;若要拥有这样的生命,则这四样美德不可或缺。谦虚是第一个特质;本书常见的“一切”(和合本:凡事;参:一8,四19、31,五3、9,六18),有强调的作用。特别重要的是,tapeinophrosynē这个希腊名词,在新约时代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而相应的形容词tapeinos几乎都有负面含义,通常与卑贱、粗鄙、不名誉这类字眼相关。旧约教训人谦卑,故此tapeinos一字在七十士译本以赛亚书六十六2等经文中的用法,与其他前基督教文献有显著的分别;谦卑在希腊人的眼中并非美德。对他们来说,“丰富人生……不给谦卑留有任何余地”(罗宾逊)。其实在非基督教世界的任何世代,这都是常见的态度。在基督里,谦虚却是美德。祂的生和死,都是不以名声为念的服事和牺牲(腓二6-7)。基督徒蒙召既是跟随祂的脚踪,谦卑就变成了基督徒品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参:徒二十19)。再者他既看见神自己的伟大、荣耀、圣洁,就无法不能承认自己的软弱和罪恶。
第二个字眼温柔(ēs),在希腊古典文献中,是从好的方面,形容温顺与和善的品格。相应的形容词(praos),有个特别重要的用法,它可以指受过良好训练、完全受到控制的牲口。新约用温柔来描述人对神话语(雅一21)的顺从,更为常见的则是指待人接物(林前四21;提后二25;多三2)的态度。它和顺服之灵有密切的关联,后者在使徒于五章21节开始讨论人际关系时,更成了本书的主旨。民数记十二3恰当地以“极其谦和”形容摩西。因为如米登(NCB)所言,温柔“之人的心态,是致力于为全体利益寻求有价值的目标,拒绝让针对一己的轻慢、伤害、侮辱,或任何私人理由,而偏离这目标”。
第三样是忍耐(makrothymia),这字有时是指面临不幸时的坚忍(如:雅五10),但更常见的意思,如本节的用法,则指受到他人伤害时,不轻易采取报冤或复仇行动的心。圣经用这字来描写神对人类的耐性(罗二4,九22;提前一16;彼前三20;彼后三15),以及基督徒需要仿效的待人品德(林前十三4;加五22;西三12;提后四2)。
第四项要求宽容,也是属神的品德(罗二4)。它是不轻易发怒的实际表现。“它是彼此容忍对方的软弱,不因为邻舍或朋友的短处得罪我们或惹人讨厌,而拒绝以爱相待”(艾博特)。它是“那种彼此包容的态度,没有了它,人类就没有一个群体能够和平共处”(斯托得)。只有在爱中(直译,和合本:用爱心),才可能有这种宽容,也才可能有上述的四样品德。因为爱心是求他人益处的基本态度,所以能够导致并且包括这一切的品德(参看第15-16节,并参看一4注释)。保罗祈求读者能以“爱心有根有基”(三17),如今又劝勉他们尽上一己的责任,使自己能够在爱中具有这些美德。
3. 以弗所书接下来的经文,可说是上两节呼吁的延伸。但它的第一个应用,却关乎基督徒的合一。有人将“灵的合一”(RSV;和合本: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解作教会属灵的合一,意思是不论在何处,当“在基督里”分享所有,人的灵就彼此连结在一起。上面已经提到过(参看一17注释),“灵”字应该怎样翻译诠释,有时很难确定。但是,本节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使徒将合一视为神的赏赐。基督的十架使之能以成真(二14及下),神圣灵的工作使之产生果效。人不能创造合一,只能接受合一为赏赐;并在面对来自教会内外的众多攻击下,竭力保守神所赐的合一,使合一不被夺取,这是人的责任。基督徒应当竭力保守这合而为一的心。希腊文分词spoudazontes的意思,是热诚地努力和关注(参:帖前二17;提后二15;彼后一10、15,三14)。
使徒实事求是的倾向,使他在上一节的“忍耐”后面加上“宽容”;到了本节,他又在抽象的“合一”(这是一个他甚少使用的字眼)后面,加上了合一的途径:用和平彼此联络(按原文本句位于节末)。如果能够在基督所带来的和平底下以爱心共处,合一就真能维持了(西三14的平行经文,AV作“完美的连结”)。
4. 保罗不会不晓得读者之间,在脾性上有极大的分别,并且在加入基督教会以前,也有不同的种族、社会背景。然而他要他们更加晓得,如今使他们合而为一的属灵现实,应当完全凌驾于背景的分歧之上。他在一章13-14节,已经讨论过犹太人和外邦人如今分享的属灵福气,又在二章11-22节,提到两者间的障碍已经在基督里清除,如今可以拥有平等地位,分受恩典的特权了(三6)。在此,保罗以信经摘要的形式,或早期基督教圣诗的片段(参看五19注释),指出他们共通之处:圣灵在教会中所赐的合一、因认识耶稣基督并认祂为主的合一、在父神万有之源里最终的合一。如凯尔德所言:“教会整体合一不是一种愿望,而是其中成员必须在行为上一致顺应的事实。”
他们被引进“一体”里面(和合本:身体只有一个)。“在基督里”就等于是在祂身体里面(参看一1注释),肢体间的关系有如人体器官那么真实而密切。这种合一诚然是属灵的合一,因此超越凌驾在一切基于今世事物的群体和社团之上。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不要只把它当作是属灵层面或眼不能见的事物。“一体”与“一灵”相比,所涵盖的层面更广。单单就属灵上的关系而论,并不能够使保罗的心得到满足。使徒所关切的,是犹太人和外邦人在教会中实际的合一,以及基督徒全体能够通力合作;所以,保罗对我们竟然能够容忍教会中的许多分裂,必然深恶痛绝。不论是基要教义上的分歧,或是伦理教训上的冲突,保罗必定会设法认识导致分歧的每个细节,并在其中高举基督的道。分歧若是由肤浅的事物,或自私的成员所引发,他会尽力拆除彼此间的藩篱阻碍,致力寻求真诚相交的团契。为了抗衡参与外在组织就等于是基督肢体一份子的说法,宗教改革家高举“不可见之教会”的教义,是正确、而且必须的。但新约同时亦揭示,在神眼中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尽忠的心驱使信徒设法“使基督徒的生命实际和工作关系,尽可能与这事实相符”(慕勒,CB)。
此外还有“一灵”,将“灵”字解作圣灵无疑是正确的(RSV,和合本:圣灵只有一个)。因为下面的经文提到圣父和圣子51,二章18节为一近似的平行经文:我们“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参:林前十二13)。一体之内的全体成员,都因这身分,有神的“一灵”住在其中(罗八9)。这事实排除了一切教会不过是一个组织的看法;圣灵的同在构成教会,同时也是教会合一的基础。因此,拥有圣灵的人都有同一的指望。虽然来自极之不同的背景,如今却有相同的目标。圣灵是他们末日要一同站在神的面前,完全恢复祂的样式、得着祂基业的保证和“凭据”(一14)。对于同享这指望的荣耀(一18;罗五2;西一27),并关心向全世界作见证的人来说,现今不在和平与爱心中极力保持合一,是愚昧的行径。
5. 除此以外,更有一主耶稣基督。哥林多前书十二3指出,这是基督徒最基本、最初始的信条(参:林前八6;腓二11)。这句话不只是分享信念而已,它也表达了对共同而超乎万有之一主的效忠;只要这不是一种口中说说而已的空谈(参:太七21),就是最能够将人团结起来的力量。只要“同有一位主”,犹太人或希腊人、黑人或白人、有钱人或穷人、大人物或小市民,都能同负一轭。只要是事奉基督,或尊祂为主,就不能让个人野心、结党心态,以及与基要真理无关的纷扰,破坏这种合一。
一信所指的,可能是我们全体赖以与基督联合的信靠态度,进到基督面前、并在祂里面得着生命的共同途径。但本节可能和第13节(和合本:“真道”)一样,是指关乎基督,以及祂的事工和旨意之重要真理。用“信”字来形容“信仰”,的确到了后期才更为普遍(提前三9,四1、6;多一4;犹3),然而加拉太书一23、腓立比书一25,以及歌罗西书二7,似乎都是作此用法。
这信(不论解作“信心”还是“信仰”)的外在表记,以及彰显基督工作的“可见话语”是洗礼。洗礼是主自己所设立的,也是基督徒共有的经历。所有基督徒都是藉此加入教会。每个人都是“受洗归入基督”(加三27),不是归入保罗、彼得、亚波罗(林前一13)这些不同的领袖,或不同的教会52。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13说:“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因此,洗礼这个圣礼是合一的圣礼。经常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在此没有提及福音两大圣礼的另一个,因为圣餐对基督徒应有的合一和分享,表达得更加明确。理由很可能是只用一个字很难清楚解释某个论点,至少要像哥林多前书十16-17那样的篇幅才能够较清楚阐明其中含义。魏斯科提出的解释亦有几分道理:“使徒在此指的是基督徒生命开始时的情形;圣餐则与这生命的维持和发展有关。”
6. 最后,合一在一神,就是众人的父里面(参:林前八6,十二5-6)。每个人都是祂的创造,从开始就是按祂形象造成的儿女,后来又藉基督回到祂的家里(参看一5注释)。因此,所有基督徒都以兄弟姊妹的身分彼此相属,并且同有一个信念:神是他们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参:罗十一36)。无论是在各个城镇、各个国家,或个人生活层面都充斥各样神祗的世界,或是为了现实的目的而否认神存在的世界,这个对神的信念,都比任何人为的关系拥有更大的力量,足以将人连结在一起。基督徒相信他们是“住在一个神所创造、神所控制、神所维持,以及神所充满的世界上”(巴克莱),并且确信神住在他们里面、透过他们成就祂的旨意。除了在共有这信心和经历的团契里面,哪里还能找得着如此深广的合一呢?本节再次证明没有必要的分裂是愚昧的,只会削弱教会在世上为这荣耀信仰所作的见证。
7. 这个伟大的信心遗产,是全体基督徒共有的;既有这共同之处,他们就有责任维护圣灵的合一。然而,他们不能期待彼此的性格、恩赐、任务完全相同。为了使他们互相倚赖,不千篇一律,神反而凭自己的智慧,为身体中的各个肢体命定无数不同的恩赐。加尔文说道:“基督身体中没有任何一个成员,可以不必他人帮助就达到完美,或没有他人帮助就能供给自己一切所需。”我们各人蒙恩得到不同的恩赐,为使全体得益。恩字在此的用法,近似前面三章2、7-8节:蒙特殊呼召事奉神之高贵地位。这字暗示没有夸口的余地,除了白白得来的以外,谁都一无所有(参:林前四7)。没有人拥有全部的恩赐;同样的,全身也没有一个肢体是完全没有属灵任务,或没有任何属灵恩赐的。这恩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不单只是赐给传道人或教会领袖的。这话指出主凭着智慧,把不同的恩赐分配给不同的肢体。在罗马书十二3-8,恩、量(罗十二3作“大小”)两字的用法都与本节一样;而哥林多前书十二4“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概念亦与本节相同。
8. 保罗在此引进了新的概念。“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是升天的主还在肉身时,应许在回到父面前以后,丰丰富富赐下的(约十四12-14)。使徒引证圣经表达这一点。很可能早在这个时期,保罗所引用的诗篇六十八18,在犹太礼仪中已经与五旬节有关;而且,这段经文可以用来形容主得胜升天,然后将属灵恩赐赐下给教会53。在诗篇原来的背景中,这句话是描绘耶和华战胜以色列的仇敌后,凯旋归来(可能是回到耶路撒冷的圣所,也可能是回到天上)。敌人被祂俘虏,并跟在得胜的游行队伍之后。祂以征服者的身分所得到的礼物,可以赏赐给人。本段经文和许多诗篇一样,很容易就可以应用在基督身上。祂征服了仇敌,凯旋回到圣父座前,如今将福气赐给属自己的人。祂赐给教会的礼物,实际上就是祂昔时的敌人,如保罗自己,亦即祂“帅领在基督里夸胜”(林后二14)的人。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这里保罗所采用的字眼作出了重要的修改。希伯来原文的诗篇作“在人间受了供献”,保罗则说祂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这分别有好几个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个误引是故意的,有人认为是无意的。诗篇的他尔根(Targum,犹太教的亚兰文意译本)也是说赏赐而非收纳礼物:“先知摩西啊!你升上穹苍,你俘虏战俘,你教导律法的话语,你以它为礼物送给人的儿女。”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他尔根的诠释大概源自基督教之前。本节也有可能是初期基督教某首圣诗所用的字句。无论作何解释,这篇诗都可以解作表达使徒行传二33的真理:“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基督升天,使圣灵的浇灌(约七39),以及保罗将要详述的各样恩赐,得以成为事实。
9-10. 在这两节经文中,我们需要处理进一步的难题。升上的意思很清楚;基督复活后在荣耀中被高举,是一章20-21节和二章6节已经强调过的事实。诸天之上的用语,合乎犹太人相信天是复数之概念;虽然保罗的含义未必局限于空间的层面上(参看一20注释)。他的意思是,基督已经被提升到尊贵和荣耀的极点(腓二9-11),祂从圣父那里来到世界,又已经返回原处。但祂降下是什么意思呢?第9节的先字(AV、和合本),大部分的古抄本中都没有出现。因此,依从较近期的英译本略掉这字,视之为后世加插在经文中的诠释,似乎比较合理。另外,RSV将降下译作过去完成式,按希腊原文来说,并没有这个必要。在第9节和第10节中,升上和降下的时态与动词形式,一模一样。因此这里所指的,可能是五旬节后基督的灵的降下。但这看法也有反证:在圣经中(8节)与恩赐相连的,是升上而非降下。
降下若是指圣灵降临,“地的低处”(直译,和合本:地下)就必定是指“在下的地”。如果所指的是道成肉身,则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本节的用语,驱使部分学者将彼得前书三19和四6与此相连,将这里解释为指的是基督被钉后降下,将福音传给在祂降世之前就已经死亡的人。其实彼得前书的经文是否真有此意,也不能确定。但无论该处经文怎样解释,似乎也没有理由认为本节含有祂向死人传道的意思。祂升到至高的天上,也曾经到过地至深之处。这句经文很可能是指与天家相比,地球是如此低微(参:赛四十四23);又可能是指祂忍受死亡本身时,所承受的巨大屈辱(参:腓二8),因此降下到圣经有时称为“地之深处”(参:诗六十九15;罗十7)的地方。
使徒在此强调的,似乎有两点。第一,基督的定意和宗旨,是要万有浸淫在祂的同在中(参:一10)。祂降下升上,为要充满万有。祂至高超乎天上地下一切的能力(参:西一16-18),没有任何事物不在祂的权下,也没有任何地方或存有不认识或不感受到祂的临在。祂降下升上都与这宗旨相合。巴克莱尤其指出:由于圣灵的赐下(参:约十六7),“耶稣升天并非表示世界被基督离弃,而是代表世界被基督充满”。第二,我们应当了解教会如今崇拜的,就是曾经降下来与我们同住,分担我们的忧患、考验、试探,因而今日能够体会我们感受的升天之主。
11. 保罗继续讨论神所赐下的具体恩赐。这些恩赐都是人。每个人在他自己特定的事工中,都是神赐给教会的礼物。加尔文说:“我们所以有福音的工人,得归功于基督。”教会的确可以委派人负责各样的事工和职分,但是除非这些人具有圣灵的恩赐——也就是说,这些福音工人是基督赐予教会的礼物——否则教会的委派本身便没有价值。因此,本节亦“提醒传道人,圣灵的恩赐不是为使——己得益,而是为使教会得益”(艾伦)。
如果以弗所书的写作日期,好像部分人以为的那么晚的话,就几乎不可能不提及监督、长老、执事等人在地方教会的事工;因为这些人在教会事工中,后来变得极之重要。使徒在此想到的是,事奉基督的人,并不是从职分的角度去看,而是按照他们所有的恩赐和事工,他特别是想到那些在功能上不受地区限制的人。本段和哥林多前书十二28类似清单之分别,可能就是在此。布鲁斯的说法,颇能成立:在此“所列出的人,他们所采取的事奉途径,都是为了帮助教会其他成员,得以实行各自的事工”。
首先列出的是使徒。马松说,他们在时间先后上和重要性上都居首位。原文apostolos在新约有三个不同的用法。它可能是指一般的使者,如腓立比书二25(和合本:“所差遣的”)——我们不必考虑这用法。最重要的用法是指十二使徒,新约不少经文都给予他们特殊而尊荣的地位(参:林前十五5;启二十一14)。但我们亦读到还有其他人被称为使徒,不单保罗和巴拿巴有这称号(徒十四14),主的弟弟雅各(加一19)、西拉(帖前二6),还有只在罗马书十六7出现的犹尼亚和安多尼古,都是如此称呼。实际上,显然还有一些真正有资格称为使徒的人(林前十五7),是我们连名字也不知道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九1-2的话,似乎表示作使徒的必要条件,是见过复活的主、被祂所差遣,以致作为教会根基的一份子(弗二20)和建立教会工人54。如果作使徒的条件是见过复活的主、被祂所差遣,使徒身分的凭据就是在事工中彰显出基督的能力,甚至行“神迹、奇事、异能”(林后十二12)。此外必须提及的一点是,按照使徒行传一21-22(参:徒二42),众使徒清楚见证了耶稣的事工和复活的事实。
从一开始,先知就与使徒一起在建立教会的事工上紧密相连;所以,先知是基督赐给教会的另一个基本赏赐(参看二20,三5注释)。他们的事工很难具体描述,但在新约中,他们显然是默示的发言人,其话语的事工对正在长成的年轻教会十分重要。他们偶尔会预言将来的事,使徒行传十一28和二十一9、11都是例子。但新约先知的主要工作和旧约先知一样,是宣讲神的话语;这包括了以大能揭露罪恶,使人知罪(林前十四24-25),和藉劝勉的话为教会加添新力。使徒行传十五32是先知劝勉最显著的例证:安提阿的“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
按照我们对上述字句的理解,使徒的事工已经随着初代教会的基督徒结束。先知的奠基事工也成为过去。先知藉着圣灵的默示,直接领受宣讲神的话语,在新约正典形成之前这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后来虽然也有先知,但他们的事工和初代教会先知的事工相较,已经完全不同了。使徒著作的宣读日广,其权柄亦得到接受。文字形式的话语取代了使徒和先知权威性的口头话语,使福音的基本性质浅白易明。同时,地方性的事工逐渐变得比巡回传道人的事工来得重要。此外,还有无数假师傅和自命“先知”的人,在各城游荡、招摇撞骗。
下一个提到的是传福音的。新约只有另外两处经文,指引我们了解他们的职事和工作。使徒行传二十一8,把四个女儿都是先知的腓利,称为传福音的;提摩太后书四5,要提摩太“作传福音者的工夫”(直译,和合本:“作传道的工夫”)。我们可以假设他们的工作是在使徒的领导下巡回讲道,称他们为“教会基层的宣教士”(巴克莱)应当没错。
然后(在希腊原文中用同一个冠词)连在一起的,是牧师和教师。牧师和教师指的或许是地方教会的传道人,而使徒、先知、传福音的职分则与普世性教会的事工相关。不过,本节的主要思想,仍是属灵的职事和恩赐。使徒和传福音者的任务,是在各处植立教会,先知的任务则是在特定处境中,带出从神而来的话语。牧师和教师所得到的恩赐,则负责在每日的生活中建立教会。两者间的分别并没有明确的界线。牧师(直译“牧羊人”)的职责是以灵粮喂养羊群,保护他们免受属灵上的危险。主耶稣以约翰福音十11、14的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祂仍是牧长(来十三20;彼前二25,五4),其他人在祂手下蒙召“牧养神的群羊”(彼前五2;参:约二十一15-17;徒二十28)。每位牧师都必须“善于教导”(提前三2;参:多一9),但显然其中部分的人有出类拔萃的教导恩赐,可以成立教会中独特的事工部门;这些人是基督给予教会的特殊赏赐(徒十三1;罗十二7;林前十二28)。
12. 在这节经文中,用了三个片语来形容上述属灵恩赐的宗旨。正如不同译本所显出的,这三个片语可以有不同的连结可能。AV将三者并列,但希腊原文中所用的介系词之歧异不支持这个诠释;并且就原文来看,至少暗示了后两个片语,依附于第一个片语。本节大概可以如此诠释:第二个片语从属于第一个片语,并关系密切;第三个片语则从属于前面两个片语。也就是说,“为(to;希腊原文,pros)装备圣徒,以(for;希腊原文,eis)作事奉的工作,以(for:希腊原文,eis)建立基督的身体”(和合本: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如此,赐给教会的事工,首要的是“装备圣徒”(1946年RSV初版;RSV:“为了圣徒的装备”)。名词“装备”(katartismos)新约只在本节出现,相应的动词则用来形容修补东西(太四21),或神起初怎样按照心目中的形状和秩序使宇宙形成(来十一3),或使跌倒的人在灵里康复(加六l)。它亦可以用来描述使信心有欠缺的基督徒“臻于完全”(AV;参:帖前三10;来十三21;彼前五10)。罗宾逊说得对:这字表示“使圣徒达到合格地步,能够在基督的身体中履行职责,它并没有从反常状态中复原的意思”。但达到这地步并不是已臻完善;神另有旨意。祂的旨意是使他们能以合格,可以“作事奉的工作”(RSV)。本节和第7节同样清楚地,间接表明每位信徒都有“事奉的工作”(参和合本:各尽其职),在基督身体中有属灵的任务和职责。这句话的名词(diakonia)和相应的动词,可以描述低微的工作(路十40,十七8,二十二26-27;徒六2),亦引伸到后来称为“执事”(diakonos)之人所作的事。但在本节,它是比较广义的“服侍”之意(参看三7注释)。
圣徒为圣徒而作的事,是以建立基督的身体为目的。oikodomē一字在二章21节亦曾出现,但在本节中其含义较为广泛。当教会中的每一肢体,运用主所赐的特殊恩赐,在属灵上服事其他肢体以及身体的头时,教会就因此得以增长建立,其中成员亦得着造就。oikodomē由于可以如此应用,它和身体同用,并没有犯上“混杂隐喻”的毛病。反之,使徒认为身体的比喻,最适合用来表达他所要描绘的教会成长和合一。
13. 第12节的三句片语所形容的,全都是教会生活中所经历的的过程。但使徒永远不会只顾念过程,而忽视了目标。本节开头的动词(katantaō),在使徒行传出现九次,用来形容旅人到达目的地。NEB译作“如此我们终于得着……”(参照徒二十六7和腓三11类似本节的用法,和合本分别译作“得着”和“得以”)。圣经从三方面形容教会旅途的终站。第一,它是在真道上同归于一。真道(RSV:“信仰”,参看5节注释)若得到正确的传达,人虽然来自不同谬误无知的背景,仍然能够逐渐认识“一个指望”(4节),日益倚靠“一主”(5节),从而增加对“一体”(4节)的感激。在真道上合一,是必然的目标。
第二,虽然前面已经有足够经文清楚表明这一点,本节再次强调信心不是一套教条,也不是接受了就能达到合一的地步。反之,信心是深入而个人的,是在认识神的儿子上的合一(参看一17注释)。保罗自己致力寻求的认知(腓三10),也是他为别人所定的目标。要认识一个人,单靠理性是永远行不通的。本节所描绘的认识,必然包括了最深切的沟通,因为认识的对象是神的儿子。“神的儿子”这称呼,在大部分的保罗书信中极少使用(参:罗一4;加二20;帖前一10)。保罗讨论主与祂教会、或与父神旨意的关系时,经常使用的称号是“基督”,但“当形容祂是信心和认知对象,我们的合一至终会在其中成就的时候”(罗宾逊),保罗就会提到祂作为“神的儿子”之独特地位。
这种认知既是与神的儿子交通,就等于是全面经历“在基督里”的生命,达到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的结果。在这里所用的不同措词,其所表达的同样都是成熟、长大成人。这里所用的希腊词汇长大(teleios),在哥林多前书二6,十四20,和希伯来书五14,有发育成熟的含义。成人在哥林多前书十三11中,与下一节译作“小孩子”的nēpios比对。在原文中成人一字是单数,再次表达成熟带来合一的概念:我们众人成为“一个新人”(二15)。译作长成的字眼可以表示年纪(约九21、23),也可以表示身材(路十九3),在此是比喻成熟;而其“量度”(和合本:身量)正是“基督的丰满”(和合本:满有基督)。与一章23节一样,部分学者将这话解作“完美基督的身量”,因祂在教会中所成就的得以完全。又有人把“基督的丰满”,解作被基督所充满的。但似乎最好还是依循一章23节的理解,将这话诠释为完全得着基督想要给予人类的赏赐和恩典。祂自己拥有神一切的丰盛(西一19,二9),也要基督徒被一切可传赠之赐予所充满。至于这目标能否在今生达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基督徒必须抱着这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一个合乎神原来心意的人生,就是依照我们对基督自己在世生命的一切理解,作为惟一衡量的尺度。
14. 小孩子(nēpioi)不成熟的心态必须不再存在。这心态的特点,是在面临不同教义和人生标准的压力时,无法保持稳定。“随着成熟而来的,是能够向各种形式之教训挑战,并拥有取真舍伪的能力”(布鲁斯,NICNT)。译作被摇动的动词源于名词klydōn,路加福音八24用它来描述加利利海的狂风大浪,雅各书一6则形容“海中的波浪”。在雅各书的例子中,被风吹动翻腾的是波浪,本节则大概是在描绘小舟被暴风摇动,飘来飘去的样子。NEB生动地将第二个动词译作“转来转去”,希腊动词peripherō经常有剧烈摇摆,使人眩晕的意思。从与以弗所书同时期写的歌罗西书,证明当时的基督徒已经体会到,他们必须在一切异教之风的冲击下破浪前进。若是不稳或无舵,很容易就会偏离航向。固然有人受欺迷途而不自知,但暗中埋伏、存心欺骗的也大有人在(参:提后三13)。形容他们行径的第一个字诡计(kybia),直译是玩骰子,引伸为圈套和欺诈。第二个字法术(panourgia),路加福音二十23用来描述质问主的人,在哥林多后书十一3则用来形容蛇的狡猾。从真道上流失之人(希腊文planē直译是“游荡”之意,RV:“谬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欺骗的手段和狡猾的方法,吸引人随从他们。
15. 这种行径是宣扬真理的人不可作,也不应该作的(林后四2)。他们的作风必须全然简单率直,但同时亦对仇敌的手段有所防备。他们是真理的使者,必须以说话诚实,“待人真诚”(见RV栏注;希腊文之aletheuō两个意思都包括在内)见称。再者这两件事,一定都要用爱心来作。所维护的事物和支持的方法,都要与第14节所描述的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些人欺诈别人,使自己得益;但基督徒却要运用只有爱心才能产生的吸引力,高举真理,为人带来属灵上的好处。上一节把不成熟的人比作在暴风雨中被抛来抛去的小船,本节接下来的描绘则与之有云泥之别:信徒会在稳定上和属灵成熟上长进(直译“生长、发育”)。这是“进入基督”(直译,和合本:连于……基督)的长进;生命发展得越来越“在祂里面”,凡事以及生命中每个细节,都以和祂的关系为中心、为目标,并且与祂连合。其中的介系词又可译作“向着”(towards)或“至于”(unto),因此正如第13节所说的,含有向着以祂完全的人性为标准长进的意思。
我们不应该以为使徒的意思是头(直译,和合本:元首)也需要生长。较明智的作法,是先理解长进的比喻,然后处理基督作为头的概念。基督可以说是整个身体,但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头。一章22节已经讨论过这一点,五章23节将会再次提及。不单是长进,事实上,每个肢体所作的一切,都是以祂为源头,也以祂为引导的方向。惟有倚靠祂,肢体才能健康强壮。下一节将会详细讨论这一点。
16. 身体需要完全靠着作为头的基督,才能得到成长、活动的能力,以及作为协调、有方向之个体的指引。歌罗西书二19是十分近似的平行经文,应当一同研读。和合本译作联络得合式(joined … together)这个希腊原文分词在歌罗西书并没有出现;新约另一处使用此分词的地方,是以弗所书二21。这个分词,衍生自名词harmos;指的是建筑工程的接缝或笋口,或人体的肩关节。第二个分词synbibazomenon,广义而言,是将人或物放在一起,使有嫌隙的双方复和,或搜集事实、作辩论或教导之用的意思。因此,这两个分词共有的含义是功用上合一,而合一是肢体在头的引导之下达成的。然而,跟在这两个分词之后的希腊原文,十分艰涩难解。译作节(haphē)的字,有好几个不同意思。它的本意是“触摸”,引伸为“接触”、“接触点”、“抓握”之意,这些意思驱使解经家提出各种诠释。上文下理和医学上的用法,都支持RSV将之解为身体的“关节”(“joint” of the body)之翻译,大部分英文译本都依从这解释(和合本同)。直译作“藉着供应的每个关节”的希腊原文,大概是说身体藉着所备有的每个关节,才能生长和有真正的功用。换言之,身体生长和运作所需的,是倚靠主的指引、祂对整体的供应(参看11-12节),以及祂为每个肢体相互关系所作的安排。
我们又回到本卷书信一再出现的energeta(参:一19,三7之“运行”)。使徒讨论完肢体和肢体间的关联以后,进而谈到整体“正确的运行”(和合本:功用)。各在本位,各按所需的各体,必须有神在整体中“运行”,才可以正常运作。圣经接着又提到增长的宗旨,清楚说明每个肢体的目标不是个人,而是全身的长进,所求的不是一己的建立,而是整体的建立。再者本节上文下理所要证明的重点,不是教会人数的增多,而是属灵上的增益。最重要的是,这增长是在爱中的增长。这一小句片语在此重现(参:一4,三17,四2,五2),因为使人同心寻求整体得建立的,就是爱。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一个彼此关怀的群体活在爱中,又在爱中彰显真理,人数自然就会增长。
17-18. 本章开始时呼吁基督徒,要在行为上对得起所蒙的圣召,接着要求作为基督身体的团契,必须在属灵上长进。现在,保罗以更实际的词汇,描写如何活出这圣召。旧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完全弃绝,新的生活方式要在个人的生命和人际关系中实践出来。虽然身为少数团体的基督徒,已经弃绝了旧生命,但他们身边所环绕的人,依然在无神的黑暗中行事(live,此动词直译为“行走”;参:弗二2)。因此,圣经有提出警告的必要,这警告的措词十分强烈: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确实的说(martyromai )虽然直译是“作证”,可能“已经失去和法庭的关系”(凯尔德),在此只是表示严肃的宣告而已(如:徒二十26;加五3)。NEB译作“我向你们力言”。再者,本节也是一个活在主里的人,对其他也当如此生活之人所说的话。他写信的对象按种族是外邦人,但由于被基督的恩典所改变,已经与“其他外邦人”(AV)不一样了。其实在古抄本中,具有最多证据支持的读法是没有“其他”一语的;这表明他们从前固然是外邦人,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神的以色列民了(加六16)。用属灵而非种族的用语来说,本节间接表示他们从前“作外邦人的时候”(林前十二2),陷于“在以色列国民以外”所带来的一切困境(参:二12),但是已经不再如此了。
圣经在此用一连串贬斥性的措词,形容旧生活方式的真正本质;这些语句和罗马书一18-31颇为相似。保罗时代的古希腊和罗马,的确有些品格高尚的人物,但古典文学所显示的群众生活,证明了使徒的描绘与事实相差不远。当时社会无论在思想上、属灵上、道德上,都是一片颓废。一般人的生活普遍虚妄(参:彼前一18),因为正如使徒所说,虚妄是其心态的特征。“失落了永生神对生命的概念”,外邦社会“亦失去了人生真谛和完美的观念;因而漫无目的、毫无指望、横冲直撞地在世上飘流”(巴里)。这不是说本段的每一句话,用在每个非基督徒的身上都同样贴切。但是,如果说“这是每个与神失去联系之生命所走的方向,是没有基督教积极影响之社会所造成的人生”55,却不为过。不认识神的至终结果,是人生没有目标,一切都成为虚空。无论如何渊博的学识(参:太十一25;林前一18-25),思想中没有智慧的光照,心地就变得昏昧。正如认识神不只是理性上的认识(参看13节注释),而是与祂有所交通;同样,无知也影响了整个人生“感情、意志、行为”的“立场”(巴斯,AB);这意谓了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参:二1)。隔绝一字可以指失去原先所有的,但也可以没有这意思。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果神在基督里的拯救和赐人生命的知识没有临到他们,并不是他们的错。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们却和全人类一样,已经得罪了所得的亮光(罗一18-23,二12-15)。心里刚硬的态度,令他们无法推卸全部的责任。译作刚硬的字眼所根据的动词,是“石化”或“使(皮肤)结茧”的意思,引伸的喻意是“变硬”或“麻木”。本节所用的名词和相应的动词,新约中出现了八次。它在马可福音三5和八17所描写的,很明显是应当受罚的态度。但将刚硬解作“顽固”,或者稍嫌过火。罗宾逊说:“它似乎并非表示顽固的拒绝……但也不是一种完全不受责备的无知。”56NEB作“他们的心意变得硬如石头”,就有这样的含义:对于美善的事物麻木不仁,是没有神、没有道德价值之人生的特征。
19. 本节进一步补充这概念,形容他们良心丧尽,不再重视神的真理,对于恶事亦不再存羞耻之心。这字原本的意思是不再有痛苦或悲伤,应用于此是指“他们使良心麻木,不再责备他们”〔洛克(W. Lock);参:提前四2〕。生命不道德是无可避免的后果。他们放纵自己,过出卖自我的生活。形容过这种生活的词汇aselgeia,意思是“放荡”或“纵情暴虐”(LS)、各种肆无忌惮的行为,和对个人标准和社会约束漠然不顾的生活。他们不知羞耻地贪行种种的污秽。译作“行”的名词ergasia,可以指生意或作生意得来的利润(如:徒十六16、19,十九24),因此可能有不洁交易的含义(见RV栏注)。这样形容整个外邦世界是不公平的。但借用慕勒的话说,这字最低限度是表示这种污秽,已经成为人所“热切追求”或“专注”的事物了(CB)。
按照原文接下来修饰污秽(uncleaness)一语的pleonexia,基本上是贪心(greedy),即非分的渴求,和不辨是非、不顾别人之占有欲的意思;但不一定有“觊觎”(covetousness;见RV旁注)的含义。这字在新约中与肉体的罪有密切的关系。它在以弗所书中出现三次(本节和五3、5),亦出现在歌罗西书三5和帖撒罗尼迦前书四6(相应动词),都是作此用法。它最理想的诠释,似乎是“贪求”非分的事物;在新约中有时是指贪财(路十二15;林后九5)。有时,例如本节,按照上文下理有放纵损害他人之色欲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可参看希伯来书十三4-5,该处经文似乎描写贪图一样事物,自然会使人产生贪图另一样事物的想法。
20-21. “但你们”——使徒对读者说这话时,所强调的是这代名词——“不再能够如此行了。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神的真理和旨意已经掌管了你的思想,这真理亦有伦理上的影响力。你们的人生不再灰暗,思想亦不再虚妄。你们不再与神隔绝,而是每一步都走在主的光明之中,与祂团契相交。因此你必须弃绝一切的淫乱、对污秽的爱恋,以及一切能够伤害他人身体和心灵的事物”。
再者知道自己属乎基督的人,都是已经听过祂的道,“在祂里面受了教”(直译,和合本:领了祂的教)。在祂里面重复了以弗所书的钥语。基督不单是学习的科目,也是“教授的范畴”(罗宾逊)。使徒在此以温和的反语,加强了论证的力量。译作如果的,是三章2节出现过的两个小字ei ge(和合本:“谅必”),前面已经讨论过,它挑战“读者去鉴别所说的话”(慕勒,CB),好使他们在行为上,无法推说未曾听闻永生基督的话。这两句话的表达方式,显示这可能是教导初信者的信仰问答。“正如真理是在耶稣里面”(直译,和合本:学了祂的真理)无疑如凯尔德所说,表示“一切关乎他们素未谋面、但要在祂里面过新生活之基督的真理,都具体表现在耶稣一人历史性的生命、死亡和复活里面”。“在历史中名称为耶稣的那人”,为基督徒“提供了道德的内涵”。“登山宝训和十字架,永远排除了信仰和不道德行为共存的可能”(马松)。
22. 第22、23、24节的命令,在希腊原文中都是不定词。它在文法结构上,将第22-24节与第21节相连。我们可以如此翻译:“在耶稣里面的真理,是脱去……改换一新……穿上。”这个形容人“在基督里”后生命之改变的比喻,在保罗书信和初期教会中十分常见。事实上,这比喻在新约中多次出现(如:罗十三12;西三9;来十二1;雅一21;彼前二1),以致一些学者以此为由,提出在使徒时代,基本的信仰问答已经在基督教中存在,把基督里新生命的意义,教训预备受洗的人57。信徒必须脱去旧,“穿上”新(24节)。如果说衣着的比喻给人有肤浅改变的印象,应当留意其重点在于旧的“衣物”要完全丢弃、永不取用,并且代之以新的“衣物”。必须脱去的东西,圣经用旧人(old nature;旧的本质)来形容。往昔的罪既然已经被赦免之恩消除,悔改又是舍弃犯罪的决定,就当断然脱离一切属于旧生活方式的事物,亦即第17-19节所描述的异教行为。(希腊原文的不定过去式,表示一次的行动。)那种“生活方式”(和合本:行为上)不但已经变坏,更有使人变坏的作用。这分词可以解作“渐渐败坏”(参:罗八21;林后四16;加六8),也可以解作“已经腐坏”和“受污染”(参:林后十一3)。在此,两个意思可能都包括在内(同一字根以否定形式在六24出现,请参该节注释)。私欲——即属于旧生活方式中,自我中心的欲望——是迷惑人的,因为它虽然承诺给人喜乐和益处,却无法实现。全本圣经,从人类第一次受试探的记叙开始,都是将引诱人犯罪形容为欺诈(参:太十三22;罗七11;来三13)。它能够污染腐化神原本的创造和计划,至终使犯罪的人在其中灭亡(约三16;帖后二10)。
23. 基督徒的“旧人”(22节)必须脱去,又要改换一新。希腊语有两个可以译作“新”的形容词:kainos是新鲜而独特的意思;neos则是年岁上的新,有年轻的意味58。两者都有相应的动词,在新约中形容在基督里的生命。哥林多后书四16和歌罗西书三10的动词是由kainos所构成,故此有神的新创造,以一种前所不知的新生命,取代旧有生命的意思(参看二15注释)。但本节的动词是源于neos,因此是指“脱去旧人的衰老……重得不死之青春”(巴里)。现在式的时态进一步强调,若非在基督里,这种不断的更新之要求就不可能成就。需要不断更新或再次年轻化的,是“他们心里的灵”(直译,和合本:心志)。本节的结构驱使我们将“灵”字解作人心中的灵,而非神的灵,尽管这种用法在全本新约都找不着平行的例子。“腐败既是虚妄的心与神隔绝的结果,要把它转逆,也必须从心意着手。”(凯尔德)圣灵的内住,使这心意(罗十二2)或“心里的灵”能够更新。而新的生活方式,亦因为它所导致的新思想方式而成为事实。
24. 本节在此用上了第二个可以译作“新”字的kainos。以自私犯罪为特征,受邪恶及其后果所捆绑的旧人,已经被神创造的新人所取代(参看二10、15注释;及林后五17;加六15;西三10;多三5)。再者前面怎样表示要断然脱去旧人,本节也是用不定过去式的动词,表示穿上神所创造、神所赐予的生命,是一个决定性的行动。本节和上一节有两个真理,是基督徒应当谨记的。魏斯科说:“正面塑造基督徒品格所必须的两件事物是:最高机能不断而渐进的更新,以及毅然决然地接纳‘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这是RSV与和合本的翻译,但形象一词其实是原文所无的。有人认为解作“照着神的意志和定旨”更佳,但歌罗西书三10的平行经文却支持如此诠释本节。该节经文说“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人起初按神的形象被造(创一27),这形象被罪损毁、人失去与神交通的生命之后,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恢复了神形象和它所带来的一切深意。其中最重要的,是神形象在品格上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holy;直译作“神圣”)。如果或多或少都见不到上述特质的流露,就无法证明神新造之工的存在。在斐罗(Philo)和柏拉图(Plato)的著作,以及新约之中,仁义都是指履行对他人的本分,圣洁则是履行对神的本分。(路一75;帖前二10;多一8和本节一样,都是将这两个字或其同源字相提并论。)RSV“真的”一词,比较严格的翻译是真理的(和合本)。保罗在此大概是故意对比前面有关虚谎果子的话(特别是22节),人若接纳遵从在耶稣里面的真理,这种仁义和圣洁就成为品格的一部分。(参看14-15节类似的对比。)NEB译作:“神所创造的新人,在真理所呼吁的正直虔诚生命中彰显出来。”
25. 上一个段落从广义的角度,描写脱去因无知、虚妄、欺诈而导致污秽和私欲的旧生命。取而代之的是穿上新人,即以仁义和圣洁为特征的新生活方式。使徒在这个段落具体讨论必须脱去的罪,和基督徒生命中应有的正面德性和各种行为。本段特有的模式是:消极的禁令、积极的训诫和动机。首先,与原文第24节最后一个字“真理”相对应的“虚假”(直译),必须弃绝。AV作谎言,虽未必尽然,却也含盖他主要的用意(与之相反的德行,可参看15节)。代替“虚谎”地位的,是各人与邻舍说实话的本分。这句话引自七十士译本的撒迦利亚书八16,但作出了一个重要但微小的修改。“向(to)邻舍”的介系词变成了与(with)邻舍,以突出接下来句子所强调的人际关系。
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保罗不单以读者熟悉的道德律作为反对虚谎的论证59,更坚持基督徒互相欺骗,就破坏了使他们彼此结连的爱心和团契。作为同一身上的肢体,他们彼此相属(参:罗十二5),因此一定要对彼此完全诚实。屈梭多模说得好:“眼若看到有蛇,会不会欺骗脚?舌头尝到苦味,会不会欺骗胃?说谎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是极大的阻挠。肢体间若是坦白和完全真诚,身体就能合作无间,因而大有果效。不能坦白真诚的人类社会,就不能团结,只会有骚动和扰乱。”
26. 旧人的另一个特点,是毫不遮掩的臭脾气和无理发怒。保罗再次引证旧约,七十士译本的诗篇四4说:生气却不要犯罪。和合本将诗篇译作“你们应当畏惧,不可犯罪”,是完全不同的诠释。希伯来文动词ragaz的基本意义是“发抖”但发抖可以是因为恐惧,也可以是因为震怒(BDB)。诗人所想的不论是哪个意思,七十士译本的翻译都是适切而有意义的。生气可以是义怒,正如我们在主耶稣身上看见的(如:可三5;约二13-17),但祂的怒气永远不会导致犯罪,因为祂能够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基督徒亦必须肯定自己的怒气也是出于义愤,不是被人挑衅或自尊受损的表现。不可有犯罪的动机,也不可在任何方面让自己步上犯罪之途。
再者,熟知人性的使徒也知道一开始时“针对罪恶”的义怒,很容易就会变化腐败,“转而攻击我们的弟兄”(加尔文)。因此,保罗又加上一句明智而实际的指示:不可含怒到日落。所用的字眼在此有显著的改变。含怒,严格来说当译作“激怒”(parorgismos,相应的动词在六4出现),义怒长期积压心头,就会变为个人的怨恨。针对他人或他人行为的热烈情绪如果维持得太久,就会损毁能够化恶为善的爱心。保罗说这句话可能是故意引用毕达哥拉斯派(Pythagoreans )的忠告。蒲鲁他克(Plutarch)说:“他们规定,陷于愤怒、恶言相向时,要在日落之前握手言和。”但是,诗篇四4可能亦同时徘徊在他的心头上,因为圣经继续说:“在床上的时候,要心里思想,并要肃静”。保罗知道如果上床之前未能消除怒气,就不可能安静默想。
27. 本节大概和上一节有紧密的关联。生气的危险是给魔鬼留地步。它给予魔鬼“半开的门”(慕勒,CB),使他有机会煽动骄傲和憎恨的心。受到不公平或无礼的待遇时立刻满腔义愤,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将这委屈铭记于心、日思夜想(NEB),就会受魔鬼的引导,导致不仁的思想、言语、行为,严重破坏人际间的关系。不论是个人灵性生活,还是群体的利益面临危机,都务要竭力抵挡魔鬼(雅四7)、不留任何地步(参:彼前五8-9)。上面已经提过60,保罗形容恶者的名称往往是撒但(Satan),而非魔鬼(devil)。有人因此觉得应该将diabolos一语,直译为“诽谤者”;伊拉斯姆(Erasmus)、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时代的学者,持这种看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这个字在六章11节和保罗书信以外的用法,都不支持这种看法。
28. 保罗转而讨论旧生命的另一个特点,至少针对某些读者而言: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哥林多前书六10-11可以证明,习惯以小偷行径来维持生计的人,确然是保罗写信对象的一份子(28节的希腊语分词显示这种人是小偷,而非别种盗贼)。这种行径不应继续,反而要老实劳力。原文kopiaō一字是指费力,能使人疲乏的工作。提摩太前书四10和五17,用这字来形容基督徒孜孜不倦的事奉;在哥林多前书四12,则形容保罗自己的亲手劳力。基督徒绝不可以辛劳工作为耻,这是人共有的本分(帖前四11;帖后三10-12)。
再者,这人要弃绝从前一切与不诚实有关的行为,亲手作正经事。保罗再一次从消极的禁止,转移到积极的诫命。基督徒不可以盗取他人劳碌的果子,反而要亲自劳力赚取生计。不但如此,他们工作更是为了要有余,可以分给那缺少的人。基督徒赚钱的动机除了要使自己和家人不至缺乏,甚至可以享受一些安逸或奢侈以外,更是为了供给有需要的人。因此基督徒的工作哲学,超越了经济上认为什么是对或公平的观点,再无自私,也完全不再以谋取个人利益为动机;施予成为赚取利润的动机。值得注意的,周济穷人在主和门徒的言行中,有极高的地位,尽管他们所有的赀财,必然十分短缺(太十九21;路十四13;约十三29)。从刚开始建立初代教会时候起,对这方面就有极大的负担(徒二44-45,四32-37,六1-3)。保罗自己也十分强调要供应穷人(罗十五26-27;林后八-九;加二10),并且以身作则,除了在话语的职事上殷勤以外,更用双手自给自足(帖前二9;帖后三8-9),又供给有需要的人(徒二十34-35)。
29. 在此,使徒又回到基督徒的讲论和交谈的议题。他们不但要规避一切虚谎,污秽的言语也要避免。希腊原文中的形容词sapros,其基本意思是“腐坏”,引伸为“没有价值”之意。这种污秽的言语好像坏水果一般,自己“腐坏”又能“扩散腐坏”(巴里),不但本身没有价值,更引导人思想没有价值的事物。用来取代这种没有价值的言语的,就是好话(参:腓四8)。随事说造就人的,直译可作“为了有需要的造就”。所用的希腊文chreia,在使徒行传六3指的是“当前的事务”(和合本:这事),因此这话可译作“为造就当前的事务”,腓力斯得当地译成“与场合相配的说话”。意思与箴言十五23“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相同(参:《德训篇》二十6-7、19)。与工作和薪酬的问题一样,基督徒的标准是超过个人利害,甚至道德对错问题。正如“我拿什么给有需要的人?”是用钱是否得宜的试金石;同样,考验言语的标准也不独是“我的话是否保持真诚纯净?”而是“我的话是否叫听见的人得‘恩’(直译,和合本:‘益处’)?”路加福音四22中,用“恩言”来形容耶稣充满爱和祝福的话语;基督徒的言语,也要以恩典为其特色(参:西三16,四6)。
30. 在有关怒气的劝诫之后的,是不可给魔鬼留地步的警告(26-27节)。在上述有关基督徒言语的劝诫之后的,则是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需要提醒的是,一切的罪,不单是舌头所犯的罪,都会使神产生个人性的忧伤,因为我们蒙召与祂交通。本节把焦点放在圣灵而非基督或圣父之上——这话大概引自以赛亚书六十三10——特别适切,因为圣灵是团契生活的维系者,以不实的言行得罪弟兄姊妹尤其令祂担忧。此外,罗宾逊提出圣灵可能“特别透过基督徒的言语,得以充分表达”(参:五18-19),“因此语言器官的滥用,对于宣称控制它的圣灵而言,是圣灵深深感受的错误”。习惯了用圣灵来称呼三位一体之神的第三位(如:徒一2、8),很容易就会忘记其中之形容词的重要性。希腊原文将“圣”字安放在强调的地位,保持它形容词的身分;部分译本(如:AV)将它译作称号的一部分是不对的。本节的意思是:住在我们里面的神的灵,是圣的。再者,基督徒也是受了祂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圣灵如今的同在,是基督徒在末日完全得着生命和基业的印记和保证。单单思念这一点,已足以驱使他们洁净自己的生命了(约壹三2-3)。这话可能也有圣灵为得赎之日,以印记使基督徒保持纯净的概念(斯科特)。
31. 使徒再度讨论很容易就藉言语表达的罪,来与在基督里所学习到的一切作为相对照。他在此列出了六样一定要断然除掉的事物。首先是苦毒(pikria),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称之为“拒绝和解的怨恨心”。使徒用他典型的语气,指出这一切,任何暴烈脾气的痕迹,都必须摒除(参:四2)。接下来的是恼恨(thymos)和忿怒(orgē)。罗马书二8和歌罗西书三8都同时提到这两个字(参:启十六19,十九15),其分别在于一个是指突如其来的怒火(参:路四28;徒十九28),一个是指深沉的怒气。orgē可以描述神的忿怒(参:五6),第26节用其动词形容人的义怒。本节则用它来描写出于私仇的忿怒,以及因为被人挑衅而产生的激情和脾气。对于这种怒气,基督徒惟一的规条是完全禁戒。跟着列出的是译作嚷闹的kaugē“愤怒之人大声疾呼的专横,强逼所有人听他的牢骚”(芬德莱)。毁谤译自希腊语的blasphēmia,圣经经常用以描写反对神的话语,但也常用来形容对他人之诽谤或侮辱性言语(参:林前十30;西三8;多三2)。使徒最后加上一切恶毒,意图“藉一个包罗性的字眼,概括所有已经讨论过,和全部类似但没有直接提及的一切”(米登,NCB)。
32. 要根除邪恶的言行,至终在于洁净思想生命。使徒因此从正面提出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歌罗西书三12的平行经文说:“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保罗在本章第2节已经谈过其中的三样,在此讨论其他两点。二章7节用来形容神的恩慈,本节力言恩慈是基督徒的基本美德。它是实践出来的爱心,如巴克莱所言,是“关心他人事务如同关心自己的内心倾向”。使徒在此加上新约只在本节和彼得前书三8出现的怜悯(eusplanchnoi),免得被人误解,以为他所要求的是没有同情和爱心所推动的恩慈行为(参:林前十三1-2)。
但是,使徒也知道,对恩慈怜悯构成障碍的,往往是自觉受人伤害或备受委屈的心态。因此,他跟着说要彼此饶恕。这字可以较广义地解作彼此“以恩典相待”,饶恕当然包括在内;并且,应该是本节的主要思想。歌罗西书三13“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一语,使意思更加清楚。基督徒饶恕人至终的榜样和动机,是神的饶恕。神在基督里——RSV与和合本的翻译是正确的(参:林后五19)——饶恕了你们。祂只需一次,便彻底成就了这一切。因此,人必须向祂献上爱和感恩的心,并饶恕他人。福音书更强调不饶恕人的心,是不能接受神之赦免的(参:太六12、14-15,十八21-35)。正如kathōs(as)一词的含义不仅只是“因为”(because),它表示神的饶恕和人的饶恕,完全彼此相像。基督徒饶恕别人,必须好像神那般无条件而彻底。东离西有多远,祂使人的罪离开他们也有多远,亦不再以此为谴责他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