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路加福音注释

 

Y 银子的比喻(十九11-27

这个故事与马太福音二十五章那个才干的比喻很类似,有些人认为,这两个比喻都是一个原初比喻的变体,但其间的差异证明这种看法是危险的(见安得的讨论)。比较有可能的是耶稣不只一次地使用了这个基本观念。在马太福音中,祂所关心的是拥有不同才能的人,根据他们的能力指派他们工作。在那个比喻中,金额非常庞大,代表所执行的工作是严肃的、重要的。在这里的金额较小,并且交给所有人同样的数额,而仆人所受的试验则是要看看他们究竟是否适合较大的工作。马太的比喻提醒我们:我们都有不同的恩赐;路加的比喻则是提醒我们: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工作,就是活出我们的信仰。马太的故事集中在仆人与他们的交易上;但路加却提及一个贵胄得国以及他的臣民的态度。有些人主张这意味着:这是经由路加或他的来源将原来两个分开的比喻异文汇编而成的;这是可能的,但也可以爽快地照着现存的比喻来解释。

11路加描写往耶路撒冷去的旅程已有一段时间了(见九51注释)。耶利哥离耶路撒冷约有17哩,所以这个旅程已经快要结束了。这使得有些人认为高潮已经在望,神的国快要显出来。高潮的确已经在望,但却是与这些人所想象的非常不同的一种高潮。这个比喻就是要矫正他们。

12 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使我们不禁想起一个封臣专程前往罗马,要被立为王,大希律正是如此得到他的国家的。他照着自己的意思把国土分给三个儿子,他们全都要在适当的时间到罗马去求取他们的所有权。亚基老离开犹太地时还保有国王的头衔,但百姓憎恶他,派代表要求罗马不要把国家赐给他。他给了他们很好的理由来恨恶他,举例来说,在他继位后的第一个逾越节,他大举屠杀他的臣民,大约有三千人(Josephus, Bellum ii.10-13)。他是个坏透了的统治者。但罗马帝国却批准他的权威,但拒绝赐他“国王”的头衔,直到他证实自己配得到它(他从未达到)。在这个地区暗指亚基老特别恰当,因为他曾经在耶利哥盖了一座辉煌的王宫,也为了灌溉目的开了一条渠道(约瑟夫,《犹太古史》xvii. 340)。我们可能必须以寓意的方式处理这些提及国度的经文。耶稣即将要在耶路撒冷结束祂的行程,意思就是说祂要离开世界,但祂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得国回来。提及远方,就证明不能期望祂会很快就回来。

13 这贵胄将他的工作安排妥当,这样,不在国内期间,这些事务仍然可以进行;他把钱交给了他的十个仆人(不是奴隶,因为一个奴隶不会拥有处理交易所需的权柄)。锭的原文是弥拿(mna,见和合本小字),希腊钱币,值一百得拉美(一得拉美是一个工人工作一天的工钱;译注:锭在吕译作“百日工钱”,另参十五8注释),这金额并不大,但是,神的仆人大部分的能力都有限。主人吩咐仆人去作生意,显然每个人在运用钱的手法上都是相当自由的,虽然他们都知道自己将要在适当的时候交账。

14 君王的主题再次出现。这贵胄辖管下的百姓并不喜欢他,所以他们就竭尽所能地要拦阻他获得君王的权柄。在亚基老的事例上,他们有理由这么做,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们不能把这一点转接到这个比喻上,因为耶稣是那完全的君王,没有任何事可以妨碍祂的君王职分,但众人却反抗祂所代表的一切,这一点是我们不该忽略的。

15-19 这贵胄得国回来,他把仆人叫来,要他们把作生意的账目作个交代。头一个和第二个分别赚了百分之一千与百分之五百,两个人都不邀功,反倒谦卑地把这收获归功于主人的钱财:你的……银子已经赚了……。两个人都获得称赞,也都被拔擢,照着他们获利之比例得到城市。所得的赏赐不是歇息,而是更广大服事的机会。

20-21 主耶稣另外只讲了一个仆人交账的情形,让我们自己去想象在其他七个仆人身上所发生的事。但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至终只有分成两种人:那些善于利用金钱的人,以及那些没有好好使用金钱的。这第三个人没有怎么使用他的银子,只不过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这么做,甚至不符合安全规定最起码的要求,那是需要把钱埋在地里的(他勒目,Baba Metzia42a)。他很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动机乃是惧怕,他将他的主人描写成严厉的人,所用的形容词austēros的意义是“严格的,苛刻的,是一个想要从石头中榨出心血来的人”(MM)。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显然是句谚语,表示靠别人努力,自己却不劳而获。

22-23 主人以这仆人的话作为他被定罪的根据。如果这仆人真的相信他自己论到他主人的话,他应该会做点什么事才对。如果不想冒风险,起码可以把银子交给银行,赚取利息。那时当然没有我们今天所谓的银行,这个希腊文的意义是“在桌子上”,也就是经营贷款业者的桌子(我们顺便提一下,“银行”的英文‘bank’,是从‘bench’——经营贷款业者的板凳——而来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些银子获得利用,但这个受惊的仆人却什么也没做。

24-26 所以这些银子就被夺走,交给那已经证实自己可以妥善利用它的人。听见主的话而插嘴的人(25节)究竟是耶稣的听众或故事中其他的仆人,我们并不清楚,也无法十分肯定下面的话(26节)是贵胄或耶稣所说的。无论如何,这些话铺陈了这比喻所要表明的原则。耶稣不是在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些话必须根据上下文来解释。那丰富的,证实他已经善用了他所有的钱财,因此将会得到更多;那“没有的”(像第三个仆人),证实他没有善用他的机会,将会失去他所仅有的,参八18。有人可能会抗议说:把一两银子给那已经有十两银子,又有权柄管十座城的人,是毫无理由的。但这却涉及一个原则,最小的恩赐都必须善用,在基督徒生活中,我们不该闲站;使用我们的恩赐,我们就能长进,不然就会失去我们已有的。

27这故事是以一个惊人的严厉语调结束的。那些弃绝贵胄,在他之后打发使者去的人(14节)并未被遗忘。贵胄顺利地就任国王,并处理完仆人们交账的事后,命令人把那些反对他的人杀了,他清楚地称他们为我那些仇敌;他们采取行动来反对他,现在必须自食其果。曼松对这一点的解释可能是最好的:“我们或许会对这严厉的结论起反感;但是在这严肃的意象之下是一个同样严肃的事实,这事实就是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是要试验每一个人,强迫每个人作出抉择,那个抉择不是无关紧要的事,而是生命与死亡的事。”202

Z 凯旋进城(十九28-44

严格说来,路加并没有说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不管是以凯旋的或其他的方式;但他的确叙述了祂走近耶路撒冷的情形,若用“进入”这个字也是不会错的。除了我们在其他福音书所读到的以外,路加另外还说到耶稣为这座城哀哭。

1.胜利的前进(十九28-40

这整个过程是胆大包天的。当权者对耶稣充满了敌意,并且已经下令:任何人若知道祂在哪里,都应向他们通报,以便逮捕祂(约十一57)。但是耶稣非但没有躲藏起来,反倒公然以凯旋的姿态来到耶路撒冷;因为祂现在还很受百姓欢迎,所以当权者还不能采取行动(48节)。但我们既不该忽略大祭司一党人恶毒的敌意,也不该忽略耶稣与祂的朋友们所表现的勇气。

28 耶稣讲完了刚刚所记载的比喻之后,显然立刻就离开耶利哥。祂在门徒前头走,迈步向前(这个希腊文的意思可能只是“向前走”,就像林尼所主张的;但参,可十32)。路加再次告诉我们:祂上耶路撒冷去,保持路加一贯的特色,强调这座城是这趟旅程的目的地。

29伯大尼是距离耶路撒冷大约2哩的村庄,在橄榄山东边的山坡上。伯法其的位置无法肯定,但显然就在附近,在他勒目中,它显然是耶路撒冷的郊区,被视为是这座城外围的界限。译作橄榄的希腊文,意思是“橄榄的”或“橄榄园”(吕译、Moffatt;只有一个重音符号的差别)。英文的“Olivet”(橄榄山)是从拉丁文olivetum——“橄榄园”而来的。

30-31 耶稣吩咐祂的两个门徒到村庄里去,为祂找匹驴驹来。祂没有说村庄的名字,只说它是对面村子,这可能是伯法其,但我们无法确定。耶稣说:你们……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驴驹(RSVNIV:“驹”)这个字的希腊文可以指马或驴的“犊”,路加从未说是哪种动物;然而,马太与约翰却都清楚说明它是一匹驴子,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字经常是毫无保留地用来翻译希伯来文的“驴”字,路加只是照着七十士译本的用法。他告诉我们说没有人骑过这匹驴驹,意思可能是:这动物未曾被使用过,也因此未遭损伤,适合神圣的用途(参,民十九2;撒上六7)。耶稣另外还说:若有人拦阻他们,就说主要用它。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需要用到这只动物的似乎是耶稣;但在祂整个服事期间,“主”这个头衔根本不曾用在祂身上,若有,也是很少见。因此就启人疑窦:到底未经解释的“主”这个字,是不是足够用来指称耶稣。有人认为似乎我们应该以“主”为指神说的,也就是说,服事神需要用到这只动物,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很难理解:旁观之人如何能从这个字引出这个意义来。在语言学上,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是“它的主人需要它”,这是可能的意思,如果这驴驹的主人当时是与耶稣在一起的话;但第33节证明这匹驴子的主人超过一个人,并且他们是与驴子在一起,不是与耶稣在一起。总而言之,最好的解释似乎是把这句话看作预先安排好的口令,当这动物的主人听见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是耶稣要使用这匹驴子,就会让他们把驴子牵走。

32-34 门徒们遵照耶稣的指示,驴驹的主人们对主需要这动物的消息作出回应。复数的主人,可能是表示贫困,甚至连这么小的一只动物都是共有的。

35-36 他们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驴驹上面,显然是当作一种鞍。路加不是说耶稣骑上驴驹,而是说门徒们扶着祂骑上;他们采取主动。当祂往前走的时候(这是从九51开始耶稣的旅程以来,第十次使用poreuomai这个字,路加强调旅程的主题),他们或其他人跟着就把他们的衣服铺在路上,这样就铺成了一条凯旋的地毯,耶稣就骑着驴子从其上走过(参,王下九13)。路加没有说到把树枝铺在路上的事,虽然其他福音书的作者全都提及此事(约翰并且说是棕树枝)。

37 正下橄榄山的时候,“全群的门徒”(吕译)全都狂热起来,当门徒们都欢乐起来时,那真是一片快乐的景象。他们赞美神,是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也就是耶稣从祂服事的起头到末了所行的神迹,这些作为如此明显地证明是从神而来的。路加从未解释他们的狂热,但马太与约翰却都引用了锡安的君王将要骑着驴驹子前来的预言(亚九9);毫无疑问地,群众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耶稣的进城,并且以迎接君王的心情来欢迎祂。骑在驴子上的君王是很独特的,驴子是和平之人——商人或祭司——的座骑;君王偶尔也会骑着驴子,但比较有可能的是骑在雄骏的战马上。撒迦利亚的预言把弥赛亚看作是和平之君。这些来自加利利的门徒们,现在正要涌进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他们知道耶稣曾经行了许多大能的作为,他们曾经长久观察,并等待祂宣称自己就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现在他们认为祂正要如此作呢!祂进入京城的方式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正是证明祂自己是弥赛亚。但他们却没有驻足深思:祂也曾宣称自己是个和平之子,对他们爱国主义的热情并不支持。他们要一个弥赛亚,现在他们看见一位了。

38所有四卷福音书全都告诉我们:群众喊着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参,诗一一八26),但只有路加和约翰说他们称耶稣为王(约翰加上“以色列”);马可则是提到国度而不是君王;但是,无论有没有说,却都含有这个意思。群众想要看见弥赛亚宣告祂的国度,现在他们看见祂好像正这么作,遂极度地兴奋起来。只有路加告诉我们,说他们的欢呼声中包括了在天上有和平(参二14),“神与人类复和了”(Arndt),因此祂的荣耀得以彰显出来。这可能也是论及撒但的受挫(十18)所造成的情况。路加省略了外来字“和散那”(其他福音书皆有),用荣光来代替。

39-40 群众中有几个法利赛人(从加利利来的朝圣者?)说:夫子!责备祢的门徒吧!我们之所以得知这件事,必须归功于这本福音书的作者。他们是按着一般的原则而抗议这种狂热的情形,他们当然也不想看见耶稣被宣称为弥赛亚。他们不喜欢使用武力,除非直接牵连到他们的宗教行为;他们一定会反对任何一件足以激起罗马人干预的事。劝这些激昂的人保持安静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他们要求耶稣叫他们安静下来。耶稣用惊人的话语,断言这种呼喊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众人闭口无声,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这可能是一句谚语(参,哈二11)。

2.为耶路撒冷哀哭(十九41-44

这一小段是只有路加才有的,它证明耶稣知道祂所目击的狂热会有什么下场。有些学者主张这段话是后来的作品,是在耶路撒冷城毁灭后才写成的。他们的理由是,这段经文若是在耶稣的时代所说的,就太过详细了;但是,暂且把耶稣说预言的能力撇开不谈,这里没有一件事不是那时候常见的围城技巧,有许多都还曾经出现在旧约圣经中呢!毫无理由可以考虑这一段的权威性,参曼松:“把这几节经文说成是事件发生后基督徒的作品,是种放肆的作法,使严肃的批判主义蒙上恶名。”203

41-42 这次哀哭的地点接近耶路撒冷,但路加并未精确地说明是在那里。它与群众的喜乐形成惊人的对比。哀哭可以译作“恸哭”,当耶稣为着所失去的机会而哀叹时,忽然大声哭泣起来。耶路撒冷人不知道关系……平安的事,这是一个暗讽,因为“耶路撒冷”这个名字部分的意义是“平安”(参,来七2);但那些身处在平安之城中的人,却不知道关系平安的事!在希伯来人对平安的领会中(由新约圣经所接续),尤其重要的是与神之间的和平关系,即在受造之物与创造者之间正确的关系,这是真平安不可或缺的要素,耶路撒冷人没有体会的正是这一点。他们无法掌握神的信息,是具有决定性的;耶稣说:这些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

43-44 这座城的毁灭是无可避免的了。耶稣所描写的是典型的围城,祂说仇敌必筑起土垒(作为他们自己的保护,也是他们可以发动攻击的据点),城要被彻底围困(参,赛二十七3)。译作土垒的这个字(charax),基本的意思是木桩(举例来说,用来支撑葡萄树的),其引伸意义则是用来构筑营帐的木材,这里的单数是集合用法,指围绕一座城的围栅。约瑟夫告诉我们:当罗马人围攻耶路撒冷时,筑起围城的工事(Bellum v.262264),其中一定有大量的木材,因为犹太人用火把它们给烧毁了(Bellum v. 469ff;罗马人用一座墙来代替)。耶稣更进一步说仇敌要扫灭(新旧库:“倾倒在地”;思高:“荡平”)你和你里头的儿女(参,诗一三七9),意味着彻底的倾覆。这座城不仅要被掳掠,更要被彻底地毁灭。重复使用的你(两节共用十次;译注:和合本为七次)清楚说明这全然是非常个人性的。耶稣在结束时说明了理由: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最后这句话相当普遍,它的意思可以指任何的访问时候,无论是为了赐福或为了咒诅,但在这段上下文中,它毫无疑问是指神的访问,就是藉着弥赛亚降临在他们中间,但百姓却不知道“神的时候”,就像NEB所译的一样。有一种的无知是无辜的,但也有一种无知是该受责备的。这些人从旧约圣经得知了神的启示,他们也从耶稣的生平与职事中继续证明神是积极的,从祂里面就可以看见神并没有忘记祂的百姓;对他们而言,要欢迎耶稣的理由确凿,像祂的门徒们所做的一样。但是,他们却拒绝接受这一切的证据,他们弃绝了神的弥赛亚,他们现在一定得自食他们弃绝的结果。正是这一点使耶稣流泪。

Ⅵ 耶稣在耶路撒冷(十九45-二十一38

我们已经非常接近受难的故事了。耶稣抵达耶路撒冷后,有段短时期继续教训人,路加叙述了祂在这些天中所说的一些话,以及所做的一些事;但这一切事实上只不过是受难的前奏罢了!

A 洁净圣殿(十九45-46

四卷福音书全都有洁净圣殿的故事,虽然约翰把他的故事放在耶稣职事的开端,而其他三人却把它放在末了。我们有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两次的洁净204。路加的故事是他们当中最短的,他照着马可的方式,唯一的差异(除了所省略的之外)是:马可记载耶稣的话是“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路加则是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令人好奇的是:路加省略了“万国”这两个字,虽然它们很切合他的普世主义,可能他是认为加利利人要在别的地方敬拜(参,约四21)。

45-46从马可我们得知:这件事就发生在凯旋进城的次日(可十一11-1215)。耶稣在圣殿里发现作生意的人,有些是兑换银钱的(只有推罗钱币可以被接受作圣殿中的奉献,其他钱币必须兑换成这种钱币),其他则是贩卖献祭用的动物。他们显然是在外邦人的院进行交易,这是圣殿中外邦人可以进入祷告、默想的唯一地点。如果圣殿体系要维持下去,就必须提供这类的便民措施,但却不一定要在圣殿范围内进行,耶稣正是针对这一点而提出异议。祂“开始”(吕译)赶出里头作买卖的人。路加没有提及那些买牛羊鸽子的人,也没有提到兑换银钱的,但马太与马可告诉我们说,祂也照样对付他们。耶稣谴责这些生意人,指出在他们的不诚实(参,耶七11)与圣殿作为祷告的殿之真性质(参,赛五十六7)之间的不同。

B 殿中教训(十九47-48

耶稣在耶路撒冷期间,天天在殿里教训人,这是平常从事这种活动的地方。路加告诉我们:祂的仇敌都想要杀祂;我们在前面已经见过文士与祭司长了,但百姓的尊长却是一个有趣的新词,它说明耶稣在统治阶级中普遍有仇敌。但是,虽然祂许多的仇敌都想要采取偏激的手段,却都没有机会;在凯旋进城的余韵中,众多的百姓都太喜爱祂了,无法采取反对祂的行动。他们都热切地听祂。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