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不多日,耶稣又出发去巡回传道。周游这个动词“含有继续不断游走服事的意思(未完成!),而不是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旅程”(Marshall)。这里没有提到会堂,很可能是因为会堂组织方面的敌意逐渐增加,使祂专注在露天的讲道与教训上。祂并不缺乏听众,因为前后经文均重复提及群众(参七11、24,八4、19、40、45)。这一次,与祂同行的有十二个门徒和祂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拉比拒绝教导女人,通常都给予她们非常低微的地位;但耶稣却自由地容许她们进到团契中,并且受她们的服事,就像这一次一样。首先提起的是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抹大拉是地名,意思是“塔”)。基督徒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于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她是个漂亮女人,是耶稣从不道德的生活中拯救出来的。但在这点上,并无任何资料可循。路加说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这证明耶稣曾救她脱离非常痛苦的生活。但却毫无理由可以将鬼魔与不道德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它们较常与心智上或身体上的混乱有关。在二十四10又提到一次约亚拿,但除此之外,我们对她一无所知;这里只有提到她的丈夫苦撒,他是希律的家宰,证明他是个资产家,虽然我们不清楚他职务的主要性质。译作家宰的这个字,意思可以是希律财产的经理,或者可以指政治上的职务。郭得特(F.Godet)猜想,这个人可能是耶稣曾经医治他儿子的那位官员(约四46及下);若是如此,就可以解释约亚拿何以会列在跟随耶稣的人当中,并且在这次旅行中允许她与祂同行。我们对苏撒拿一无所知,路加并未提到进一步的细节。另外,有好些别的妇女,他只附加了一句,说她们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这句话很有价值,使我们对耶稣在服事期间需要获得供应的方式有些许认识。我们读到使徒团队有一共有的钱袋,用来购买食物、周济穷人(约十三29),但却没有提到钱袋中的钱是怎么来的。在此我们看见:这些妇女用爱和感恩来回应耶稣为她们所做的事(参,可十五40-41)。敬虔的妇女帮助宗教教师,似乎也不是不常见的事;耶稣提及有些法利赛人显然是十分贪婪的(二十47)。读到这群支持耶稣的妇女,是件相当温馨的事。值得深思的是:福音书没有记载一个女人是用行动来反对祂的;祂的仇敌全都是男人。
路加福音的第二个马可段落从这里开始,继续到九50。一般都同意作为这个段落的起头,并且在三卷对观福音书都有很显著地位的这个比喻,标示出一个转捩点。一大群人拥塞着耶稣,祂成了受人欢迎的教师;但祂所要的不是只有肤浅的信奉,所以祂加强了比喻的使用,只让那些准备要探索它的人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明白这些比喻需要思想和属灵上的认真,它们把诚心寻求的人从漫不经心的听众中分别出来。
在早期,比喻的解释受到寓意法沉重的压制;在现代,一般都同意这是错误的方法。但是,对于这种方法的拒绝可能又失之太过了,甚至连三卷对观福音中对这个比喻所作的解释也全都被弃绝了。毕竟,我们都知道:旧约圣经、当时的犹太教以及早期教会全都使用寓意法。何以耶稣不能也稍微使用这个方式?这似乎是毫无理由的。近代学者从虔敬派所醉心的极端寓意法转离是对的;但若接着宣称说福音书中所作的解释,大部分或全部都起源于早期教会,不是从耶稣而来的,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正如塔斯克所提醒我们的:“要将原始的和第二手的成分解开的这种尝试,很容易流于主观,而较不合乎科学”160。
4. 路加并未告诉我们传讲这个比喻的精确时间。它是出自耶稣甚孚众望的时期,因为有许多人聚集,并且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几乎不能再多说什么。
5-7. 在巴勒斯坦,撒种的人是先撒种,然后才犁田(我在1952年就看过一个人这么做)。落在路旁的种子可能是指落在农夫计划要犁耕的路上,虽然它被人践踏这句话看来比较像是普通的道路。无论哪种情况,飞鸟都可以吃到这种子。磐石必定是指多石子地,稍微覆盖了一些土壤,厚度却不足以留住水份,上面所生长的植物一定会很快就枯萎掉。荆棘是多刺的植物,有很强的生长力,它们比麦子长得快,抑制了好谷类的生长。
8.跟前面那些种子成对比的,是有落在好土里的,在那里结出丰盛的作物来。马太和马可说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以及有一百倍的;但路加的经文却省略了,他只说在好土上有丰富的收成。这故事是用一个劝告结束的: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9-10. 耶稣用一些普通的言论作为起头,来答复门徒对这个故事的询问。祂把门徒跟其他人作比较:特别强调你们。神国的奥秘是启示给他们的。真秘(mystēria)是那些我们自己永远无法发现,但神已经将之启示出来的真理;这个字在保罗书信中很常见,但在福音书中却只出现在与此有关的经文中。但至于别人,看却看不见,听也听不明;他们听见了比喻,却不明白它们的意义。比喻启示了真理,同时也把真理隐藏起来:它们把真理向诚心寻求的人启示出来,他们不厌其烦的在表面底下挖掘,发现其意义;但它们也把真理向那只以听听故事为满足的人隐藏起来。这很明显是比喻的结果,但耶稣却说这也是它们的目的(叫……)。对那些认真的人而言,比喻是知识的矿场;但对那些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人来说,它们是个审判。
11-15. 现在来看这比喻的解释。神的道(路加福音中常见的词句)是论到神的话语,或者较有可能的,是从神而来的话语。那些在路旁的是那些从来不曾真正得到道的人,他们听见了却不在意,在他们相信之前,撒但就把道给夺去了。那些在磐石上的稍微好一些,他们欢喜领受这道(参,结三十三32;可六20),却没有深度,遇见试炼(试探)就退去了。那落在荆棘里的代表那些在属灵长进上有潜能的人;但生命只能到此为止,这些人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没有可以容纳属灵果子的余地。与这一切成对比的是那些落在好土里的。这里的诚实善良的心可以跟持守连在一起(像RSV、和合本),但较有可能是跟听连在一起,如思高:“那些以善良和诚实的心倾听的人”(参,吕译、NEB),他们真正地持守了这道,并且结实。
有两个方法可以了解这个比喻。一个是以之为用少量的开始与终极的丰收(这可能是耶稣的传道“在末日的成就”,Fitzmyer)的对比来激励门徒们;虽然落在无法结实之地的种子有其荣枯盛衰,最后的结果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个方法是强调对听道之正确反应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回应,就能导致丰富的收成;但如果我们的反应是像路旁、磐石或荆棘,我们就一无所获。就第二种看法,还另有解说。丁时黎(E. J.Tinsley)根据三卷对观福音书全都给这个比喻显著地位,并且都加上解释,主张它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论到解释,他说:“它极为接近:耶稣的确是要‘解释’祂自己和祂的使命……耶稣认为祂的使命是一条讲道与行动的道路,给人最大的机会来回应神的话。”161
16-17. 点灯的目的是要照明,所以,灯不是放在器皿底下(参十一33)或床底下。跟随耶稣的人必须让他们里面的光照射出来,照亮众人。这导向了这个思想:在适当的时候,所有隐藏的事物都要显露出来(参十二2)。在审判之日,没有一件事可以被隐藏的。
18. 这句话与撒种的比喻和交银的比喻(十九26)连在一起。正确的听是很重要的,别像比喻中那不结果实的种子。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也是提醒我们同一个功课,这当然不是个鼓励有钱阶级的信息,它是与听神的道有关的。如果我们使用神所赐的,就有加增。后面的话强调反面的真理:如果我们不用,甚至连我们自以为有的也会失去。
其他的对观福音书把这件小事放在撒种者的比喻之前(虽然没有明说在时间上也是在那比喻之前)。路加之所以把它摆在这里,可能是因为想以它为例来证明这比喻。他的叙述是三卷书中最短的,省略了一些细节,如:耶稣周围看着祂的门徒、伸手指着他们。路加把焦点集中在言论上。他告诉我们:耶稣的母亲和兄弟来见祂,但却受阻于众多的群众,无法到祂跟前来。对耶稣的弟兄最自然的解释为:他们是约瑟与马利亚的孩子。天主教传统神学家通常坚称马利亚是永远童贞的,将他们解释成约瑟从前妻所生的孩子,或者可能是耶稣的堂(表)兄弟。这类的观点毫无证据,我们还是主张自然的意义162。这家人宣称耶稣应该见他们,这可能是暗示着占有欲;但耶稣清楚说明祂现在已经献身于服事的工作,祂的母亲和弟兄是听了神的道而遵行的人。提及听(这是马太和马可缺少的),适用在撒种者的比喻之后。但强调的点是在遵行。那些接近耶稣的人,乃是那些认真负起他们向着神的职责之人。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的维系是不重要的、或可忽略的,耶稣不是在否认祂的家庭,甚至当祂为了完成救赎世人的工作而被挂在十字架上时,祂在痛苦中仍然想到祂的母亲(约十九26-27)。祂的意思是:我们对神的职责必须优于其他一切。
有许多接受医病神迹的人(可能是觉得这些神迹切合于我们在机能失调上的知识),发现难以接受大自然的神迹,而寻求其他的解释。举例来说,在现在这个故事上,他们喜欢主张耶稣所平静的是门徒们的心,而非海浪,这种解释方式绝对是主观的。我们的资料清楚证明:耶稣的确于某些时候在自然界中施行神迹。道成肉身是大神迹,神既然在耶稣里成为人,我们就不需对像这类的故事畏缩不前。如果祂不曾如此,那才会发生问题呢!
22-23. 路加没有说明这件事的准确时间(马可则说是在耶稣讲撒种比喻的那天晚上)。耶稣邀请门徒们渡到湖那边去。在途中,耶稣睡着了,这跟马可的记载吻合。在一整天教训人之后,祂一定已经非常疲倦了。一场暴风骤起。加利利湖容易有忽起的暴风,因为它位在低于海平面大约七百尺之处,邻接着高山地区,高处的冷空气容易经由陡峭的峡谷向东边扫掠而过,能在短时间内使海翻腾。这一次,船将满了水,旅客落入极大的危险中。
24. 门徒用这些话把耶稣叫醒了: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路加省略了马可福音中的责备语气“我们丧命,祢不顾吗?”和马太福音中的乞求“主啊!救我们。”三卷书全都告诉我们说耶稣斥责那狂风(参,诗一○六9),动词可能暗示在暴风背后有邪恶的势力。结果风浪就止住、平静了。耶稣对自然力的征服是完全的(参,诗八十九9)。
25. 祂的查问,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暗示门徒不该惧怕,他们应该信靠祂。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仿佛是见了神的面一样。他们充满了敬畏(惧怕),他们惊奇,他们问:这到底是谁?这是重要的问题,路加不容他的读者忽略它。
这个神迹发生在外邦人占多数的地区;也有些犹太人住在这个区域,但居民大部分是外邦人。
26-27. 格拉森人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一个难题,因为格拉森位在湖的东南方约40哩处。马太福音则说是“加大拉人的地方”,但加大拉离湖约有6哩,并且有雅穆克(Yarmuk)河谷隔开。这两种异文都曾出现在三卷对观福音书的版本中,并且还有第三种异文“格迦萨人(Gergesenes)的地区”(吕译),这读法为俄利根(Origen)所赞同,他认为另外两个地方都太远了,并且主张说那两个读法之所以产生,只是因为文士不知道小镇格迦萨,所以用他们所知道的地名来代替(见于曼松等人的著作)。现代学者则指向喀尔森(Khersa)谷,认为这地还保留着古代的名字。这可能是对的,但也有人怀疑,这读法之所以出现在抄本中,只是因为俄利根开始了它。如果其他两种读法中的一个是正确的,我们必须了解:这座具争议性的城管理了一片邻接着湖的广大地区。当耶稣抵达这个地区的时候,有一个被鬼附的人迎面而来。这个不幸的人没穿衣服,住在坟墓里面。
28-29. 这人非常凶暴。他曾被铁链和脚镣捆锁着(也就是说,手脚都被绑起来),但他竟然把锁链挣断,证明他的力量极大。当耶稣命令这鬼离开他的时候,他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开始像四34那个被鬼附之人一样的回应,不同的是,此刻是称耶稣为至高神的儿子,而不是“神的圣者”。被鬼附的人回答了门徒的问题(25节)。
30. 耶稣问这人的名字,得到的回答是群(吕译:“军团”;思高:“军旅”),这似乎是在说有一整个军团的鬼进到他里面(一个罗马军团约有六千个士兵)。有些人认为这里提及了罗马军团,表示这人的苦境是由于军事作战的受创经验而来的。
31-33. 鬼知道它们必须离开这人,就不断恳求耶稣(未完成时态)不要吩咐它们到无底坑里去。这是拘禁群鬼、甚至撒但的所在(启二十1及下)163。它们央求耶稣准许它们进到正在附近吃食的一大群猪里面去,耶稣准了它们,鬼就离了那人,进入猪里去。那猪群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这里有个困难,就是鬼何以能进到猪里去;另一个困难则是猪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但既然我们对于鬼能做什么所知极少,我们就不该问类似的问题。进一步的困难是:耶稣竟牺牲猪群的主人来医治这个人。对这个问题,基本的答复应该是:这人的痊愈要比一群猪重要得多。可有任何人当真以为猪应该得救,而这人应该继续留在不得救的情景中吗?同样地,发拉尔指出:“对于全城而言,将邻舍从这野蛮疯子的危险和恐惧中释放出来,这个收益要比损失这群猪更大。”我们也要记得:耶稣既未打发鬼进到猪里去(祂不过是准许它们罢了),也没有打发猪投到湖里去(这故事并未说祂愿意猪死亡)。
这神迹同时影响了那个得医治的人,以及该地区的人。
34-36. 一点也不奇怪,放猪的逃跑了,并且把这消息传开来。然后众人就出来,要亲自看看是什么事。他们看见从前被鬼附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显然有什么奇异的事发生了,他们就都害怕。
37. 摆在他们面前的事实,证明有个伟大的神迹发生了,这些人开始拒绝他们生活中最伟大的机会,他们非但没有欢迎耶稣——那释放人脱离鬼魔的,反倒“被大惧怕所迫”(吕译),都求耶稣离开他们;所以耶稣就离去了。他们的惧怕可能是对如此明显运行之超然能力的迷信反应,也可能与猪群死亡所造成的物质损失有关。若是如此,他们就把耶稣当作惹麻烦的人物看待,祂关心拯救人要比物质财富更甚,求祂离开比较安心。
38-39. 那个得医治的人就不同了,他恳求能获准与耶稣同行,他觉得与他的恩主不够接近;但另外有工作要他去完成,耶稣打发他回家去,吩咐他说:传说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悔改归正带着传福音的责任,Marshall)。那人的反应则是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耶稣所做的就是神所做的。传说神迹的命令,与别的地方安静的命令相反(四41),或者在这个以外邦人占绝大多数的地区,较不会有激起弥赛亚理论的危险。而且,耶稣既然应众人要求而离去,那么更为重要的就是,在这地区应该有人见证神在他里面所做的事。
在睚鲁故事的中间,三卷对观福音书全都记载了医治患血漏妇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形成一个有力的实例,说明耶稣医治人的方式,甚至运用胜过死亡之权柄。
当耶稣回来的时候,有一大群人正等着迎接祂(与格拉森人的态度成明显的对比,37节)。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名叫睚鲁(在旧约圣经中叫眶珥,民三十二41),是一个管会堂的,即会堂中负责安排服事的官员,举例来说,他要挑选那些带领祷告、读圣经与讲道的人,所以,他是这群体中地位崇高的人。睚鲁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他有一个独生女儿(我们从路加的记载中,得知她是独生女),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路加并未提起任何特别的请求,但从睚鲁的话中却清楚暗示是恳求医治;马可说他求耶稣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但真正的难题是在马太福音中表露出来,马太记载睚鲁的话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祢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并不表示马太的记载与马可和路加相抵触;而是由于马太的笔法非常简洁之故。其他两个福音先说睚鲁来见耶稣,告诉祂说他的女儿快要死了,后来有个使者来说那女孩死了;马太则是把这两段话放在一起,缩短了这个故事。
现在有了一件事情打岔,这一定很让睚鲁感到挫折,虽然这些记载全都没写一句抱怨的话。
42b-44. 在古代城市狭窄的街道上,群众无可避免地会造成拥挤。路加说众人拥挤着耶稣,他在这里所用的动词也在比喻中用来指荆棘将麦子挤住了(八14),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了。在群众中,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这疾病本身一定很痛苦,而其影响不仅是在身体上的,也在社会关系上,因为这病使她在礼仪上变成不洁净的(利十五25及下),患者不许参加圣殿中的敬拜或类似的活动。她的不洁净随时都会传染给人(只要触摸一下,利十五27)。所以,众人一定得回避她,免得从她沾染不洁。这不洁虽然是暂时的,却也很麻烦。由此看来,生活一定非常艰难。可能就是她的病的性质,使她只有暗地里偷偷地靠近耶稣;如果她公开露面,群众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许她靠近耶稣(混在群众中就比较容易了)。此外,她可能得在所有人面前说明她的病情。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她宁可偷偷地摸耶稣。路加并没有像马可一样告诉我们说:她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钱,病势非但没有好转,反倒更重了。他既然是个医生,省略不说也许反而较自然些。他也没有说她之所以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是因为她想只要能摸耶稣就必痊愈。路加把焦点全专注在医治上。这女人摸祂的衣裳繸子,也就是说,方形外袍末端的繸子,这外袍披在左肩上,垂在背后(民十五38及下)。这应该不是位于较低的边缘,因为在这种情况中不可能摸到。她一摸到这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45. 耶稣问:摸我的是谁?对拥挤的群众中任何一个人来说,这一定是个令人好奇的问题,而且每一个人也都不会承认。一定有些人推挤着耶稣,但他们并不想要摸祂,所以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不是耶稣所说的那个人。彼得更代表众人毅然指出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祂,意即暗示:既然有这么多人碰触到了耶稣,那么这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46. 但耶稣却坚持,祂解释说: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参六19)。在此有个奥秘:是否随便一摸,就会有能力从耶稣身上出去呢?有没有可能能力流出去,而祂却不知道是谁得了这能力,也不知道这能力有什么作用?看来,似乎不是这么回事,有可能的是耶稣十分清楚所发生的事,这似乎是后面那句“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的意思(47节)。祂要把这女人摆在众人面前,理由显然不只一个。首先,对她来说,这是好的,她的确需要让她的痊愈广为人知;她所有的熟人一定都知道她在礼仪上长期不洁的状态,如果她要被人接受、重回正常的宗教与社交活动,就必须让她的痊愈变成众所周知的事。也有可能是祂要为这女人做点别的事;在她的观念中,认为摸了耶稣的繸子就能带来医治,无可否认的,这有点迷信的成分在内,与她对话,使耶稣可以指示她:有价值的是她的信心,同时也使祂可以和她建立起个人的关系。这些话似乎也在说明:祂医治了她,自己并非不付任何代价的,因有能力从祂身上出去了。
47. 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她原来以为可以摸一下耶稣,得着医治,然后就可以溜走而不被人注意到。其实她可能已经开始开溜了,因为福音书中记载说她来,她看见耶稣知道了,除了前来之外别无他法。但她却因着焦虑而战战兢兢的前来。难道她摸耶稣是做错了吗?她的痊愈是否会被夺去呢?所有的人会怎么想呢?这对她来说一定是个糟透了的时刻。但耶稣在等着,所以她只得进前来,俯伏在耶稣脚前。她当着众人,把她所做的事、为何如此做,以及她如何得医治全都说出来。这是完全开诚布公的谈话。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她痊愈了。
48. 耶稣温柔地称呼她为女儿,根据记载,这是唯一一个被祂如此称呼的女人。祂接着指出是她的信心救了她,并且吩咐她平平安安的回去。除了开头所用的“女儿”这个称呼不同以外,这句话跟祂对七50那个罪人所说的完全一样(见该处的注释;RSV在用字上稍有不同,但希腊文都是一样的)。
这个打岔延误了耶稣往睚鲁家的行程,但却没有拦阻它。路加继续说明这小女孩是如何复活的。
49.马可和路加都说:当耶稣还在对那女人说话的时候,从睚鲁的家里有消息传来说他的女儿死了。使者继续说:不要劳动夫子。他显然对耶稣的能力可以超越死亡毫无概念,在建议祂不必到家里去时,暗示他是为着这位忙碌夫子着想,但也显示出在信心上和理解上的限制。
50. 睚鲁没有说话,但耶稣却听见这话,立刻吩咐他停止忧虑,祂说: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我们若是可以强调路加所用的简单过去时态,信的意义就有点像是“作个信心的举动”、“你要信靠我”(虽然我们不该忽略马可所用的是现在时态:“继续信”;两者都强调现在这个时候之信心的重要性)。耶稣当然清楚告诉管会堂的,面对着打击他的这疾病,他必须要有信心。其他任何事都不重要。
51. 前一个神迹发生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但耶稣却坚持要使它变作众所周知。正如我们已经看过的,这显示祂为那女人设想。现在同样也是为了那小女孩设想的缘故,除了女孩的父母和祂内圈的门徒以外,祂不许任何人与祂一起进到房子里。这样,当她从死里复活以后,她才不会发现自己是目瞪口呆地注视她的群众的中心。这是祂头一次把彼得、约翰和雅各三人挑选出来,但在其他场合中,也同样是照着这个次序挑选这三个人的,参九28;徒一13。把雅各放在约翰之前的,见路五10,六14,九54。
52-53. 为她哀哭捶胸的众人,指的是谁?并不十分清楚。他们当然会包括家人(除了与耶稣在一起的父母以外)以及邻居。正如我们在七12所看过的,职业的哭丧者是必然在场的,马太还说到有些吹手,他们似乎都毫不浪费时间地、辛勤地从事他们的职业。耶稣对那些制造吵杂之哀恸气氛的人说:“停止哭泣!”(不要哭的结构意思是停止继续一个已经在进行中的动作,而这动词指的是大声地恸哭,而不是安静的啜泣)。祂解释说: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有些人感觉应该照字面来解释这句话,认为耶稣的诊断结果是这女孩事实上还活着。然而,这很难与路加的陈述:他们晓得(不是“想”)女儿已经死了,以及后面的话:“她的灵魂便回来”(55节)调和。较好的解释是把这些话的含义看作:对众人来说是死亡,对耶稣而言只不过是睡觉(参,约十一11-14);在新约圣经中,从来没有说信徒死了,都是说睡了(参,徒七60)。耶稣的话引来一阵嘲笑(有意思的是:在新约圣经中清楚记载笑的只有这群哭丧之人)。哭丧之人晓得那女孩已经死了,当时耶稣还未进到房子里。
54-55. 想必耶稣是在这时进入死者的寝室。祂拉着这个死去之女孩的手,说:女儿!起来吧!!马可保留了亚兰文的语句,是这女孩的母亲在清晨时用来叫唤她的,但路加则把亚兰文的词句翻译出来(就像他通常所做的一样)。他很简单地叙述这个神迹: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接着吩咐他们给她一些东西吃。甚至在惊人神迹的高潮,祂也不忽略实际细节的重要性。当然了,这些话再次显出,耶稣为那些与祂接触之人的日常需要设想。
56. 路加就像他经常做的一样,用这神迹的果效来结束这故事:这女孩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接着吩咐他们,不要把所发生的事告诉任何人。这很可能不是为要使这件事不为人所知:毕竟,有一群哭丧之人已经聚在一起,准备进行殡葬事宜,一定得告诉他们必须取消这事。这孩子的父母自然会热心于谈论所发生的奇妙之事。对他们来说,更好是专注在女孩的安宁上,没有必要将之公诸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