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马可福音第一章

马可福音1:1-3

马可福音是四本福音书中最简短的。但很可能它是最早写成的,也许是在保罗死前就已写成,最迟不晚于耶路撒冷被毁。爱任纽(Irenaeus)肯定的说,本书是在保罗和彼得死后写的。但最近的研究,把它放得早一点,就是主后六十三年以前写成的。

教父们的见证一致同意,本书受到了彼得的影响。事实上,本书可能是彼得在讲道中论到有关耶稣的事,由他的朋友马可所记录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最近学术研究的支持。

马可所记的资料,实际上都已包括在马太福音内。这两本福音书的差别不在内容,而在方法。马可所用的方法特征是直接、简洁,有时有点粗率,又带有某些亲临其处的味道,所以读来在外表、手势、和说话习惯等许多细节上,使我们对主有最活泼的感受。

就新约所能提供的资料看,这本福音书作者的历史,是最有趣味的。他的犹太本名是约翰,马可是他拉丁文的姓。按照路加在使徒行传(12:12)中的记录,他的母亲是耶路撒冷一个富有的妇女,显然是彼得的朋友。五旬节以后,早期的基督徒就在她家聚集,在彼得前书一节经文中(5:13),我们知道马可是彼得属灵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在这位大使徒带领之下认识主基督的救恩。他也是巴拿巴的表弟。马可第一次在新约历史中的出现,是随同保罗和巴拿巴由耶路撒冷前往安提阿。然后他又随同他们从事第一次传道旅行,不过在别加又突然离开他们。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有趣的是,大部分解经家都以为,他是怕所面对的同工,所以才回家去。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是因为怕才回家的。后来,保罗和巴拿巴再次开始传道旅行时,为这事发生争论,二人并因此而分手。原来巴拿巴希望再带马可同行,但保罗反对,因为马可曾“离开他们”。可能就是因为这句话,人们才认为,马可回家是出于害怕。虽然保罗不肯,巴拿巴却愿意带他同行。很可能巴拿巴没有错,保罗也没有错。所以对马可的这问题,我们还是存疑好了。后来他真的和巴拿巴往居比路去,并和保罗一同在罗马,成为他的“同工”和安慰者。从彼得前书的经文看,我们推测他曾陪伴这位使徒到巴比伦去。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提摩太后书,保罗吩咐提摩太把马可带到罗马去。

一般意见都同意,本书是马可在罗马写的,对象主要是外邦人。请注意,这本福音书根本没有提到犹太人的律法,引用旧约经文也只有两次,其中之一出现在这个简短的引言里。他又常常对犹太人特殊的词汇和习惯加以解释,假如是写给犹太人的,他大可不必如此。不过这一点无关紧要,它对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耶稣没有任何影响。

伯尔纳(Bernard)对这本福音书有一段很精辟的描述,他说:

这是一部行动的、迅速的、活泼的、生动的福音书。一开始作者即记载主正式公开服事的生涯,然复以快速的方式,带领我们一个接一个看到祂所行的大能奇事,但对细节方面的记录仍很逼真。本书最明显的特征,乃在于祂胜过眼晴看得见的有形世界和看不见的无形世界之能力,这一点持别从祂赶鬼的事上可以看出来。彼得对哥尼流所讲的那段话,恰可用来形容这本福音书:“神以圣经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祂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

所以,马太给我们描绘的弥赛亚画像是王,祂的身分是高贵的,祂的职分是尊严的,祂的使命带着恩慈。而马可给我们描绘的弥赛亚画像是仆人,除掉了祂一切的尊贵,惟独献身于祂的工作。

我们首先要思想的是,第1章头三节这短短的一段经文。

我要用一种比较不拘束的方式,来研读这本福音书,就是不受目前分:分的限制。

这段经文虽然简短,却是整部福音书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的思想它。其实这段经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段落。马可的记录是从第4节的“约翰来了”开始的。他的故事是由约翰的出现开始的。经过详细的研读,我认为马可最后所写的,很可能就是开头的这一段。在他写完了这个故事以后,又回过头来写这一段序言。我们若研读马可这生动而奇妙的记录,跟随我们主迅速踏过祂在世上服事工作的路径时,往往都会觉得喘不过气来。在这段序言中,他写道: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记着说,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预备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马可首先宣告,他所写的乃是按照先知以赛亚所记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然后他立刻引用一句先知的宣告,不是出自以赛亚,而是出自希伯来人最后的一个先知玛拉基,“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接着他又引用先知以赛亚的一个预言,这个预言所论到的是福音的起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为了了解玛拉基那句宣告的背景,我们必须翻开他的书。“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接下去的预言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祂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在这预言中提到了两个使者,“立约的使者”和在“立约使者”前面预备道路的那个“使者”。马可所引用的经文,只有提到那位为“立约的使者”预备道路的使者。

然后他又回到了起先所讲的,就是按照先知以赛亚所记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并从以赛亚书第二部分的序言中,引用一段话:

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报好信息给锡安的阿……报好信息给耶路撒冷的阿!(赛40:3,9

读以赛亚书第40章到该书结束,可以找到神的仆人。这一大段圣经启示了神受苦的仆人,不过同一位神的仆人最终将得胜,并且是从痛苦中赢得胜利。这本书接着就记录了福音的起头。按照马可的理解,这福音的起头是记录在以赛亚书里的。

我们已经说过,马可的资料很可能都是从彼得而来的。彼得前书(1:24,25)也引用以赛亚书的同一段经文: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
草必枯干,花必凋谢,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接着他又说,“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可福音的精神:这福音书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是出发点,这也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记的。而这段简短的经文,乃是以下所记诸事的总序言。“起头”一词所指的不是这段经文,不是约翰的事工,也不是耶稣的事工,而是整个福音。从这本福音书,我们所读到的是整个福音的起头的故事。在这里,马可所记的是,以赛亚所预告的福音如何成为历史的事实。对于这一点,从路加所写的第二本书之序言,我们可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他的“前事”是论到“开头”的,显然路加福音所记的就是“福音的起头”

这里提到以赛亚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接着所记一切事的精神,也构成了以属灵的意义解释这些事的关键。以赛亚所预告的,耶稣都成就了。以赛亚预先看到:走到安慰的道路,惟一的方法是耶和华藉着祂受苦又得胜的仆人之来临,对付了罪,并把公义带进来。这里所记的,是福音如何在人类历史中成为事实。

在这里,我们只要注意两点就够了。第一,所讨论的超越题目;第二,这本书的特别主题。

超越的题目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福音”一词的意思是什么?用“福音”一词来翻译希腊文的这一个字,从许多方面看是最恰当不过的。马克利尔博士(Dr. Maclear)指出,在古希腊文中,这个字原来是指赏给带来好消息者的礼物,后来演变成是指为好消息而献上的感恩祭,最后是用来指好消息本身。

新约使用这一个字时,都是指最后的这个意义。“福音”本身就是救恩的信息,是安慰的信息,是盼望的信息,是喜乐的信息。这个信息激发诗人、音乐家无穷的灵感。这个信息绝对没有任何定罪的成分。传福音不是定罪。福音是给罪人的好消息,是从罪中得救赎的信息。

这一个字在福音书中不常出现,但它的出现,可以使我们看到这书的主题。马可写了开头的这段话以后,这个字立刻出现了两次。马可告诉我们,耶稣开始在加利利传道,是“宣传神的福音”,就是从神而来的福音。只有马可告诉我们,耶稣开始传道时,不但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祂还加上“信福音”。出现这两次以后,这个字直到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耶稣为基督时,才再出现。那里也是马可所独有的记录,耶稣呼召门徒要舍己,为祂的缘故,也为“福音”的缘故,背起十字架。接着,在那些阴暗的日子中,当祂教训门徒,并朝着十字架前进时,祂再次使用了同样的这句话,“为我和福音”的缘故。在记录妇人用香膏膏耶稣的那一件美事时,这个字又出现了一次。当时门徒误解那个妇人,认为她浪费。祂说,“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最后一次是出现在这本福音书的最后一章,祂吩咐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福音”一词带有音乐,带有盼望,带有安慰,带有欢喜。这是一首可以振奋人心,鼓舞勇气的歌;福音就是好消息。

开始时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这一词已经把一切都包括在里面了。我们开始研究这本福音书时,这几个字立刻提醒我们,基督本身乃是这福音的中心点,也是这福音的圆周。不管这一首永恒的音乐,是由多少不同音符所组成的和音,总是以祂为中心,以祂为依归。这本福音书的作者,在开始时就用一个旧约的名字“耶稣”来称呼祂,这并不是随便用的。这个名字把祂放在我们所能了解的层次上,因为在名为耶稣的这个人身上,我们和祂降世所要启示的神之间,才有一个接触点。没有祂,虽然我能看到祂管理宇宙的能力,但我仍是失丧的,因为我无法把握住那不可测透的真理。没有祂,不管人如何对我述说神的奇妙和奥秘,我仍然无法了解神。“神的福音”如果不是用我所能了解的语言说出来,如果不是用我这有限的能力所能观察到的,这福音对我仍然不是福音。马可是从神开始应验祂众仆人的预言着手。这一本福音书吸引人之处,在于通过它,我们可以跟随耶稣,与祂同行,看祂的手势,听祂讲话的习惯。

藉着“基督”这个称号,马可让我们看到神执行救恩的方法。宣告这救恩就是宣告好消息。基督就是弥赛亚、受膏者。“耶稣”这个名字,让我们看到祂是加利利的乡下人;“弥赛亚、受膏者”这个称号,让我们看到祂是被圣灵所膏的。因着圣灵的恩膏,使祂有能力可以服事,使祂有能力可以死,因为祂是藉着这永远的圣灵将自己献上的。

“神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词句。这个伟大的词句也可以提醒我们,人能够看到祂会流泪、会表现出人的欢笑,祂也可以看见人类忧伤的悲剧。但是从祂的眼睛中,也流露出永恒神性的光辉。耶稣,受膏者,神的儿子。这是那一位奉差遣,被圣灵所膏,又有父神本质者的福音。祂所说的就是福音。祂所作的也是福音。福音是关于耶稣、受膏者、神的儿子的好消息。然而,有的人在传扬福音时,却仿佛没有什么喜乐的音符。其实它应该是集一切最美妙音符而成的音乐。一切有价值的音乐都是因这福音的感动而写的。

这就强调了这本福音书的特别主题。我们不应在这福音书中找福音的哲学,即使找也找不到。在这福音书中,我们也找不到说明,可以让我们了解神用什么方法,使这福音成为可能。福音的全部内容,以及最后的应用,在这里只有一些暗示,而没有直接的说明。这就是“起头”。以赛亚预告了这福音,那些希伯来人对古代的预言,再没有比这个更熟悉了。保罗传扬这福音。马可很可能知道这事。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的说,这本福音书是在罗马写的。所以,请想一想,保罗写一封信到罗马,里面包括了对这福音的说明和这福音的哲学。他写道,“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接着他又对这福音加以解释。很可能马可在写这本福音书以前,已经读过这封信。马可到罗马,并和保罗一起住在罗马,而这封罗马书在保罗未到罗马以前,就已经寄到了。所以马可写完彼得所述说的故专,就以福音如何开始为序,这福音是以赛亚所预告,彼得所述说,而保罗在他信中所加以解释的。这就是福音的起源,记录了所预告的如何在历史中成为事实。

我们研读这本福音书的目的,是要观察耶和华的仆人耶稣基督神的儿子,而不是要观察祂四周的人。我们要看祂的心路历程,看祂对待那些亲近祂的人的态度,看祂怎样藉此启示自己。

马太所写的是王,以及祂建立国度的方法。路加所写的是完美的人,以及祂是普世的仆人职分。约翰所写的是祂隐藏的神圣奥秘。或者说,马太写的是基督,路加写的是耶稣,约翰写的是神的儿子。马可在这本福音书中所描绘的,则是耶稣,是基督,又是神的儿子,祂是神的仆人,是这福音的创造者。我们若思想祂,就可以认识这福音。

马可福音1:4-13

“耶稣来”(可1:9),这是马可福音第一段经文的钥字。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这本书的主题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这故事就循着对耶和华的仆人所作的描述发展下去。一直到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以前,在早期的这些记录中,祂一律被称为“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承认祂是“基督”以后,“基督”这个头衔出现了五次:一次是耶稣用来称呼自己(9:41);一次是祂论到自己与大卫的关系时,用来称呼弥赛亚(12:35);一次是祂提醒门徒要防备假“基督”13:21);一次是大祭司质问祂的身分时提到的(14:61);最后一次,是祂临死以前,大祭司讥诮祂时用到的(15:32)。

“神的儿子”这个称号,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以前,被用了两次,且都是出自污鬼。除此之外,只有大祭司质问祂时,才再用到这个称号。那时大祭司质问祂,“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祂回答,“我是。”这个称号最后出现,是在祂被钉十字架时。当耶稣死时,百夫长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若要真正了解祂早期的生涯,我们必须以“耶稣”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一切来认识祂,我们必须先把因为知道祂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而产生的那种心理态度摆在一边。“基督”是一个既神圣又奥秘的头衔。其实,若要更完整的了解这个头衔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先按当时那些人眼中所看到的祂,看祂是拿撒勒人耶稣。

本段经文中,我们有\cs14“福音的起头”开始时的情形。马可以生动活泼的几句话,描写了施洗约翰的事工。这位施洗约翰就是玛拉基所预告的那位为弥赛亚开路的先锋,他的使命也由以赛亚加以描述了。然后他简短、迅速、但生动的记录了拿撒勒人耶稣、耶和华的仆人实际从事祂奉差来完成的事工以前,所经历的那些阶段。

他用“从加利利的拿撒勒”一词指明过去,然后就记录祂受洗、受膏、受试探的事实。这就是“福音的起头”开始的情形。这些事实对于祂的服事工作具有特别意义,所以他才记录下来。我们也要按这次序和这关系来思想这些事实。

“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靳来。”在那里,祂“虚己”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生活了三十年之久。人看祂时,也看不出祂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人也看不出祂的身分有何深刻的奥秘,更看不出为了祂的服事工作,祂曾受过什么膏。祂的名字是当时最普遍的名字之一,“耶稣”乃是希腊文,相当于希伯来文的约书亚。很可能当时在拿撒勒,在耶路撒冷,以及整个犹太人地区,有许多人都叫作约书亚。这个名字和其他的名字并无不同之处。祂的头上没有光圈,祂身上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祂只是众人中的一个。

祂从拿撒勒来。这个地方,甚至连那个最敬虔、敦厚。心地单纯的拿但业都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祂所来自的加利利,犹太人通常都轻蔑的称之为“外邦人的加利利”

对耶稣来说,拿撒勒是祂由童年长大到成人的地方,是祂在身量和智慧上成长的地方,也是神和人喜爱祂的心不断增长的地方。不但如此,拿撒勒也是祂亲身体验世人生活的地方。在那里,祂必须履行普通人与神交通的责任。这是一种奇妙而神秘的交通,和其他人的经验有所不同。然而,这样的交通,其实也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在拿撒勒,六日祂都辛劳的作工,但是每逢安息日,祂都“照祂平常的规矩”,和其他的人一同到会堂去崇拜、研读律法,听人讲解律法。在那里,人们被带进一种亲近神的气氛中,可以感受到耶和华他们祖宗的神之同在。在拿撒勒,祂度过了一段作为木匠的忙碌日子。祂学会使用工具,以制造牛轭和,以建造房子。祂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肩负一般人都有的责任,也经历了一般人的经验。

但是,对祂而言,拿撒勒不止是这一切,拿撒勒更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是一个隐居、一个默想的地方。从“人喜爱祂的心”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祂并没有受到人批评和反对的困扰。在那些安静的年间,祂从十二岁的童年长到三十岁。和那些童年时生长在乡村,不受城市繁忙压迫的幸运儿一样,祂有机会可以深入思想。

“耶稣来”,祂从这一切中间出来,并且祂是在“那时”出来的。那时,因为约翰的事工,犹太地有个奇妙的属灵复兴。当时耶路撒冷四周地区,那些骄傲,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因为这事工,内心受到长久以来所未曾有的感动。人们蜂拥出来,听这个奇异刻苦的传道人。而他仿佛用鞭子鞭挞他们,用开了他们的良知,呼召他们悔改。他们既悔改了,就纷纷从犹太地和耶路撒冷出来,受他的洗,承认他们的罪。就在这一个属灵的复兴时刻,这位年轻的木匠就离开拿撒勒,来了。在这一天,福音的曙光已经临到。

祂来受洗、受膏、和受试探。我们研读这福音,就是要按照它的特色:“简短”,来讨论这些事。

祂来受洗。为了要了解祂来受洗的意义,我们必须记住约翰事工中的一般事实。约翰所传的是悔改预备得赦罪,而不是悔改使罪得赦。除了耶稣的事工,没有人的罪能得赦免。约翰所作的事工,叫人悔改,目的只是为未来另一个赦罪的事工作预备。这就是何以马可在这里比马太更强调约翰的信息之原因。约翰自己宣告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祂解鞋带也是不配的。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祂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约翰的洗是伴随着悔改的一个记号,但圣灵的洗就不止是一个记号了,而是一种能叫生命更新与重生的能力。因着这能力,人的罪才能得赦,才能开始一种新的生命。约翰的事工在于使人悔改,预备使罪得赦免,并宣告,那一位能够满足罪得赦免一切必备条件的基督就要来临。耶稣来,就是为着这一个赦罪的事工。

“祂受……洗。”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最奇异的事实,如果约翰的洗是内心悔改的外在记号,那么耶稣来受洗,我们当如何解释?马大告诉我们,约翰看到祂来,就望着祂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我们要知道,约翰说这话时,还不知道祂就是弥赛亚。约翰自己明白宣告,在看到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以前,他还不知道祂就是弥赛亚。耶稣曾说过,从许多方面看,约翰是希伯来人漫长历史中最伟大的先知,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这位约翰有清楚的道德洞察力,像众先知一样,能够毫无畏惧的直视聚集在他四周围的群众。约翰看着这位来受他洗的耶稣,就说,不,这是悔改的洗礼,我在这里是为那些悔罪的人施洗。我自己必须受你的洗,你竟然到我这里来。这是他以先知的立场,承认并宣告耶稣是无罪的。

那么,祂又为什么受洗呢?祂以悔改的人之身分受洗,祂受的洗也是悔改的洗,祂受的洗也是认罪的洗。但祂不是为自己悔改,祂认的也不是自己的罪。在那个时候,祂把自己与那些成群结队前来受洗的人联合,祂与他们在知罪、悔罪、认罪上联合。在祂受洗的时刻,我们看到了神仆人最庄严、最奇妙的形像。祂从拿撒勒安静而孤寂的环境中出来,背负起人类罪恶的重担,将之当为自己的罪。祂所作的,正如圣经所说的,“祂为我们成为罪。”

因此“耶稣来”,是在人们广泛关心内心改变的时刻,祂把自己与罪人联合,以使罪人能与祂联合。因此,正如马太告诉我们的,祂自己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除非有悔改,就不能尽诸般的义。悔改能使人称义,悔改也是称义的条件,但是悔改本身并不能产生义。祂悔改、认罪,象征了祂是无罪的,却与有罪的人联合,目的是为使祂无限的爱、怜恤、公义能归给罪人,因为祂已承担了他们的罪,忍受了他们的忧患。这是无限的奥秘,超越我们能力所能了解的。祂如此来受洗,表示祂服事的方法是与罪人联合,被列为罪犯之列,如此祂就可以担当多人的罪。这是以赛亚论到神的仆人时所说的话。

接着发生了什么?“祂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祂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一上来”一词表明天上对祂洗礼所代表的一切,有立即的反应。只有路加宣告在天开启圣灵降临时,耶稣正在祷告。祂进到水里受洗,全身浸入水中,又从水里出来上了岸,就在那里祷告。在那时,祂立刻接受了使命。祂也为此使命献上自己。祂的受洗是祂献身的举动,圣灵的降临是神将祂分别为圣的举动。并不是说,此时此刻是拿撒勒人耶稣第一次接受圣灵。祂整个人都是受圣灵的服事照顾。祂的肉身生活都受到圣灵奥妙与大能的事工之支持。祂在拿撒勒那几年所度过的也都是被圣灵充满的生活。但是,这次的圣灵降临是新的,有分别为圣的作用,对祂与对我们,都含有奇妙的意义。圣灵的恩赐以一种全新的意义,全新的重要性,和全新的能力赐给神的这一位仆人。

在全部圣经中,只有这里提到圣灵以特别的形式显现。祂以鸽子的形状降临,这是拿撒勒人耶稣无限温柔,无限驯良的象征记号。后来耶稣教导门徒时,曾经说,“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里象征的是耶稣的驯良。如果要完成祂所献身的事工,驯良乃是必备的条件。

但是,在肉身上说,祂是希伯来人的后裔。这种象征性的记号对希伯来人还有比驯良更深远的意义。鸽子是最低贱的人所献的祭物。所谓最低贱并不表示献祭者内在的价值,而是指他的能力。最贫穷的人若不能以别的牲畜为祭,可以用鸽子作他们的赎罪祭。圣灵以鸽子的形状降临,和神的儿子“虚己”的真理有奇妙的吻合。这是象征祂把驯良和献祭带给了最贫穷阶层的人。在祂受膏的那时刻,祂接受了能力,可以从事祂所献身的事工,因此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祂。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祂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祂的声音。”

天父也认可了祂。天上的声音响在祂的灵里,别人是否能听到?我们无法知道。神所说的话直译是,“你是我的儿子,我所喜爱的,我很喜悦你。”藉着祂受洗的象征,祂已经表明自己献身于一切受苦和受死的奥秘。然后,天上有声音说,“你是我的儿子,我所爱的。”后来,在祂的事工中,有一天祂自己曾说,“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在那献身的时刻,祂的天父为祂作见证,宣告神接受祂献身的举动。这献身的举动,表明祂要藉着(并超越)悔改,又藉着脱罪重生,和更新,使人完全成义。

天上的声音又说,“我很喜悦你。”以赛亚很久以前就已写下,“我所拣选,我所喜悦的”等句。马可又在此宣告了这就是以赛亚所预告的“福音的起头”的故事,这就是福音的起头。

在这里我们看到,祂已面对祂的使命;已接受了神所赐的能力,以完成这使命;又已在灵里得到了证实,就是祂所作的乃是与神合作。如此祂来了,不但要与罪人联合,并要得到神一切能力资源,以完成这使命。

最后,祂来受试探。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马可惯用的特征。马可写道,“圣经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马太和路加都提到祂受圣灵引导到旷野受试探的事实。但是马可用了一个特别的字,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照字面翻译是,圣灵把耶稣“赶到”旷野里去,这和后来用于指耶稣把鬼赶出去的“赶”字相同。

如果我们看到这事属世一面的事实,就可以更了解其属灵一面的价值。如果我们从属人的一面来看这故事,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原意。从“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圣灵把祂丢出去,圣灵把祂赶出去,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拿撒勒人耶稣匆忙的,迅速的进到旷野里去。祂不止是从容不迫的,而且迅速的,毫不停留的进到旷野,就好像东西被丢出去无法停止一样。从祂的受洗可以看出,祂灵里的决定;从祂的受膏,也可以看出,祂藉以完成祂使命的那些能力之来源。现在祂急忙的面对仇敌,不是带着轻举妄动的灵,而是带着安静、预知的灵。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试探。圣灵在祂受膏以后,催祂去面对那破坏、剥夺、毁灭人性的邪恶势力。

马可这里所记最重要的,不是祂在旷野四十日然后受试探,而是“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马可没有特别指明祂受的是什么样的试探,不过我们可以说,祂所受的试探即马太和路加所记的那些试探。从马太和路加所记的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魔鬼用来试探人的种种方法。今天人受的试探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都可以归纳入撒但对耶稣的几种试探中。

祂开始传道时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神的国近了。这个宣告显示了祂事工中最迫切的愿望。为什么祂进入水中受洗?因为要尽诸般的义。“义”是属灵王权的建立,是神国的建立。为了达到这目的,祂必须对付当时该地的情况,当时人的需要和失败。这个国度必须是一个面包的国度,可以满足人物质上的需要。但它也必须无限的超越这个层次。它必须是与神相交的国度,能对付人属灵的本质。它又必须是一个美丽荣耀的国度,在它最终得建立之时,神属性中最高的美都要成就。

耶稣来要建立这个国度,并受试探四十日之久。因着饥饿,祂被试探去怀疑神是否真正的照顾祂,因着摆在面前巨大工作,祂受试探去试试自己可能隔离神的指引多远,能采取多少主动,祂受试探去试试这世界的国度并其荣耀与华美,是否可以不必经过祂洗礼所象征之方法而达到。

激发祂献身于这事工的原因有三,即:信、望、爱。四十日之久,祂受试探去怀疑“爱”,去和“信”挣扎,去疑惑“望”。四十天之后,这些东西变为非常凶恶,非常具体,非常可怕。这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试探。我知道,长久以来神学家和学者就已在争论耶稣能不能犯罪。可是除非祂真正尝过受试探的滋味,祂就没有受过试探;除非祂感受到试探者的诱惑,就没有面对过真正的试探。这样的试探历时四十天之久,从不间断。

结果如何呢?马可的描写很生动。和马太与路加不同,他绝口不提耶稣的得胜,只有简单的说,祂“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祂。”许多解经者说,“与野兽同在一处”意思是要表明当时的可怕光景。我的看法却不是如此。希腊文“与……同在一处”的介系词所表明的是最迫切的连系,是联成一体的。祂“与野兽同在一处”,但野兽对祂并不野。祂乃是神所造的人之典型,实现了神最初造人的意愿,可以完全而有效的管理低等的受造物。野兽对其他的人野,但是在旷野环绕祂的时候,它们知道祂是自己的主人。它们不是以祂为神,而是以祂为完全无罪的人看祂。祂“与野兽同在一处”。每一次我到动物园参观,总希望可以和狮子们玩一玩。在将要降临的国度中,狮子要与羔羊同卧,小孩要领它们玩。那时,它们的兽性都要消失了。祂“与野兽同在一处”。这乃是道德上的得胜。祂乃是那些低于祂的受造之物的主。天使也伺候祂,这是一种提示性的言语。如此,祂就被看为属神的人,虽然受到了试探却仍完全。

如此,“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撤勒来”。在那里,祂度过了三十年“虚己”的生涯;在那里,有三十年之久,祂放弃了统辖一切的主权,这主权在祂的奥妙里,原属祂所有;在那里,有三十年之久,祂顺服父母,也受到属人的一切限制。祂降生为人,发现人都在犯罪。祂成为他们的一分子,与他们一同悔改,一同受洗。祂来到神面前,神以圣灵膏祂,作为回答并印证祂崇高的旨意。祂来到撒但面前,与他发生冲突,并制服了他。

我最好引用一段以赛亚的话作为结束,“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祂,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这是耶和华在耶稣降临以前几百年论到祂的话,而在耶稣出现时,耶和华又说,“你是我的儿子,我所爱的,我很喜悦你。”

马可福音1:14-34

和马太路加一样,马可从耶稣离开犹大,在加利利从事更公开、更积极的传道工作起,开始记载耶稣的事工。当时约翰已经被囚。

马可福音1:13,14之间,相距约有一年。在这段期间,我们的主行了第一批神迹,说了起初的教导,并在犹大和加利利各地旅行。那些神迹是在加利利和耶路撒冷行的,而那些教训主要是在犹大讲的。史多克博士(Dr. Stalker)称这一年为“默默无闻的一年”。关于这一年的事迹,只有约翰有记载。

本段头两节(14,15)乃是从耶稣到达加利利直到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止,这一段期间的导言。这一段期间的事工记载在马可福音头八章,我们的主可能没有到过耶路撒冷,只在加利利各地游行,并以迦百农为祂一切活动的基地。本段其余的部分(16-35)记录了祂公开服事早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现在我们要研究本段经文,看看主怎样工作。

吸引我们注意的第一件事是,耶稣离开犹大前往加利利的时间。那时,约翰已“下监”。这一位在耶稣前面的伟大先锋,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在一年以前已经完成他的使命。因为他已指明了耶稣就是将要来的那一位,他不配弯腰给祂解鞋带。不过,显然他仍继续传扬天国已经近了的信息,并呼召人悔改。后来,他被希律囚禁,因此他的声音被制止了,他的公开事工完全结束。在这个时候,耶稣离开犹大,进入加利利,就是进入希律所管辖的地区。祂不逃避危险,反而进入危险地区,祂并不因为约翰被囚下监,就想逃避这危机,反而挺身进入把约翰下监的这个人所管辖的地区。人也许可以制止先知的声音,但他们无法拦阻神的道。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祂进入加利利时的宣告,“宣传神的福音”。请注意,不是“神国的福音”,而是神的福音。这是指明福音的来源。“神的福音”是由神而来的福音,这福音是神要赐给人的。这就是祂在加利利所传的信息。实际上,这也是祂一生所传信息的主要内容。不是指责人,威胁人,而是传布好消息。有一次祂曾说,“不要想我……要告你们。”又说,“有一位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仰赖的摩西。”祂又说,“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又说,“乃是要拯救世界。”祂来传好消息。不错,有的时候祂指责人的罪。但请注意,几乎毫不例外的,主若必须指责一个人,祂必先用比喻的教导,迫使听到的人在祂面前责备自己,发现自己的罪状,定自己的罪。祂的使命不是要指责人,也不是要威胁人。祂的使命是要宣告神的好消息。

然后,马可接着指出福音的内容,和基督呼吁人时所用的辞句,“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这就是耶稣所要传扬的神的福音全部内容之缩影。日期满了,预备阶段已经完成,为福音的传扬所必须作的最后一件事已经作完,神的国近了。神的国已经来到人间,临近人,人已经可以进入了。

祂以所传的这福音作基础,不断的发出呼吁。这呼吁包括两方面:第一,“你们当悔改!”按照字义翻译是,你们要再想一下,改变你们的心吧!对付你们生命中所渴望的那些,改变你们的观念。回想一次,“悔改”这个字本身没有忧伤的含义。我承认,一个人若不觉得忧伤,就没有办法悔改;但是另外还有个字可译为悔改,那个字就真的含有忧伤的意思。耶稣不用那个字,约翰也不用那个字。这里所用的悔改,是要人再想一次,要人改变他们的观念,因为人一切的行为都由观念而来,而人的品格乃表现在行为上。你们当悔改!你们当再想一次!

悔改乃是建立神国所必须的信息。但是,福音并不仅止于此。祂呼吁的最后部分不只是“悔改”,而是“信入福音”。不单是信福音,很多人相信福音,但他们没有信入去。耶稣的呼吁不只是在理智上接受福音,而是要安息在福音里,投身在福音里。祂的呼召乃是要让人的心在福音里找到平安。

这就是祂所传扬的一切信息之主题:好消息,神的国近了,人已经可以得着了。而随着所传的好消息,祂呼吁人要悔改,再想一次,归回神的国,改变自己的生命,建立和神的国真实的关系。然后,要安息在这福音里。人若决定这样去作,他已经可以这样去作了。

这一段引言已经奏出了以后耶稣一切教导的主调。这段引言集中焦点于神的这位受膏的仆人,在世为人时所经历的一切路径,所从事一切活动上。

开始研究接下去一段经文所记载的事件以前,我们应该记住,在祂前往迦百农的路上还发生过一件事,这件事只有路加福音有记载。耶稣来到拿撒勒,进入祂从童年以来就已熟悉的会堂。在那里,祂拿起先知以赛亚的书卷宣读了奇妙的弥赛亚预言,“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在祂童年的会堂里,在那些对祂的肉身最熟悉的人中间,祂说出了这段恩典的话。他们都觉得希奇。然而,他们却想杀祂。他们把祂带到山崖,想要把祂推下去。祂却用一种神秘、奇妙、令人莫测的能力,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脱身了。

在前往迦百农城的路上,祂路过海边,打鱼的船都停靠在那里。祂呼召四个人跟随自己,即:西门、安得烈、约翰和雅各。他们都认识祂。至少在一年以前,他们就遇见过祂,并巳跟随祂至少几个礼拜之久。直到在撒玛利亚,祂才把他们解散,让他们各自回家去。而祂却独自上耶路撒冷去。现在祂呼召他们,对他们说了一句意义深长的话,“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就在这种情形下,祂来到了迦百农。

然后,马可用他特有的笔调,记录了在迦百农第一个安息日的故事(1:21-35)。他记录了耶稣在早晨、在中午,和在晚上所作的事。早晨祂在会堂里,下午祂在屋里,晚上祂在外面的街上。

那天早晨,祂到会堂去。我们可以想像迦百农会堂中崇拜的情形和仪式:宣读祝福,唱哈利路亚赞美诗,宣读当天的妥拉(Torah即律法)日课,然后宣读当天的先知书日课,最后耶稣起来教训人,祂讲话的内容没有记录,但我们可以听到祂话语的主调。祂宣传福音,讲到神的国,告诉他们神的国近了。祂呼吁他们当相信那福音。他们的崇拜突然受到了一个被污鬼所附的人的搅扰。他喊叫说,“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耶稣转过身来,对他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那污鬼立刻就出来。群众都觉得惊讶,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阿!”如此,祂的教导因祂的能力而得到了加强。教导和医病,这是祂那天早晨所作的。

那天下午是在西门的家里度过的。西门、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与祂同去。一抵达,他们就告诉祂,西门的岳母发烧。耶稣到她面前,扶起她来,烧就退了。那些人想像不到这个发高烧的妇人,竟然在当天下午就可以在家中忙来忙去服事他们。

那天早上的教训和医病,名声很快就传遍全城。群众聚集在西门家门口。天晚日落的时候,他们把被鬼附的男女抬来,求祂医治。耶稣出去,医治了许多人,又赶出许多鬼。那一天就此结束,祂就休息了。第二天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就起来,安安静静的,不吵醒其他还在睡觉的人,离开迦百农的家,上到城外旷野的山上,在那里祷告。

这就是所发生的一些事件。现在让我们仔细的看耶稣,注意祂如何工作。有四点必须注意的。第一,我们看到祂面对祂的工作。这就是马可所没有记载的,祂早先在拿撒勒所作的工作。我们又看到祂离开拿撒勒,抵达迦百农,也注意到祂呼召了第一批门徒。第二,我们看到祂与人群接触。第三,我们看到祂和魔鬼的冲突。第四,我们看到第二天清晨,祂与神的交通。耶稣开始祂的事工时,祂到人群当中来,藉着悔改的洗与人联合;祂也到神面前来,在受洗之后,接受父的认可;然后,祂进入那恶者的世界中,受试探,并胜过了试探。现在,我们看到祂再一次以神仆人的身分来到人群中;也再一次进入被魔鬼管辖的范围中,在这范围中,魔鬼专制的辖制了人类的灵魂和生活,祂又再一次来到与神安静密切的交通中。

我们先看到祂面对祂的工作。在进入迦百农途中,祂呼召了门徒跟随祂。拿撒勒人已经拒绝了祂。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同乡父老却不接纳祂。现在工作摆在祂面前,祂又呼召了四个人。神的这位仆人感受到在拿撒勒遭受拒绝的痛苦,希望在服事神的事工中,有人与祂配搭、相交。祂对西门和安得烈,对雅各和约翰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祂是人子,是人类的救主,祂心里最强烈的愿望乃是建立神的国。除了人以外,没有别的能够干扰祂这愿望。但是,为了建立神的国,祂不能毁坏人类。祂论到祂来到这世界的目的时说,“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祂需要人的帮忙。

祂所呼召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西门是一个冲动、任性的人,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至于祂的第一个犹太籍门徒安得烈,还有雅各和约翰两兄弟,却大为不同。一个是诗人、幻想者,有吸引力的人;另一个是安静、默默无闻的人。而对这些人,祂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得人如得鱼”,祂使用这个象征性的说法,因为他们都是打鱼的人。对于其他的人,祂可能不会用这种说法。对早期的其他门徒,祂也不用这种说法。祂的门徒中,有的是农夫。因此,祂说的是庄稼已经熟了,祂说的是去收割。祂按着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象征说法。祂呼召的原则乃是,要人把一切能力献身于祂的大事工中。我们看到耶稣需要同工,这表示一个事实,人若愿意,祂就能够装备他们与祂同工,完成祂所呼召他们去作的事工。

在安息日,我们看到耶稣在那奇妙的环境下对付人。祂教导他们,医治他们。在祂公开服事的那些日子,祂和往常所养成的崇拜习惯一样,进入会堂教导人。会堂乃是真心相信只有一个神,并愿意敬拜这神的犹太人聚集之处。在其他地区,会堂成为分散的犹太人集会的地方。在迦百农、在拿撒勒,以及在那些距离圣殿较远的城巿,犹太人都在安息日同一个时间聚集,使用同一种仪式崇拜神。

研究会堂的崇拜,不但非常有趣,也很有帮助。附带一提,我们发现在会堂崇拜的人,不可面向东边。这些会堂通常面向西边。不但是因为按照以西结的预言,面向东边有拜偶像的危险,另外还有一个象征意义,藉此教导他们在崇拜中,他们所要仰望的,不是虔诚的来源,而是虔诚的目的。这是一种宣教的态度。耶稣进入这些会堂,遵守他们的习惯,参加崇拜,这也是祂从童年到长大所遵行的。不过,现在祂进入会堂,目的是教训人。毫无疑问的,祂所到之处,都有这样教导人的机会。因为当时各会堂都欢迎游行的拉比在他们的会堂中教导人。祂就利用会堂,利用这机会对聚集的群众传福音。

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祂所获得的果效。在迦百农第一个安息日的教导以后,众人都惊讶,因为祂教导他们带有权柄,不像其他的文士。这个对比太鲜明了,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这种鲜明的对照,不但在这个安息日发生,后来又发生了一次。所谓鲜明的对照是指耶稣的教训和当时一般人所习惯聆听的教训之间的差别。祂教训他们带有权柄,和他们的文士不同。当时文士乃是具有权威的牧师。他们的地位使他们有权教导律法,讲解律法,说明天国,强调神的统治与管辖,教导人怎样把神的统治法则应用于生活中。形成鲜明对照的,不是他们所说的话,而是在于所得的果效。

我们不同意爱德赛恩(Edershein)的看法,他认为耶稣的权威在于祂的外表举止上。我并不是说,祂的举止没有尊严。我相信从肉身上看,耶稣是世界上所有人类中最荣美的一个。不错,祂的脸孔多经忧患,但是祂形体和外表的完美,比希腊雕刻家梦寐以求的最完美人体还更美。但祂的权威不是来自祂的外表举止,也不在于祂所说的话。因为祂所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未曾被说过的,祂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在旧约中找到。

那么,祂的权威何在?在于祂所说的事情是出于祂的口,因为祂能把真理的信念传达给人的心。祂除去一切隐藏的事,不用任何破坏性的讲解,结果真理就抓住了人心。这不是从律法来的权威,不是从外表举止来的权威,而是从永恒真理来的权威。而这永恒的真理是由那位绝对完美的人所说出来的。这就是到那时为止,耶稣所拥有的权威。而最奇妙的是,这权威以后还继续保存下去。试从祂的教训,祂的伟大宣言或祂所说的普通话语,挑选一两句,听听看,然后问,这话真的吗?人们对耶稣之教训惟一的批评是,祂教导人追求完全,可是祂的教训行不出来。对于祂的教训是否正确,是否合乎真理,人们倒没有什么疑问。人的心总是会对真理发出响应的。祂所讲的是永恒的权威,是纯粹的真理。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人无法逃避。祂所说的话有些引起我们的自省,有些责备我们。我们想要逃避,但是我们知道祂是对的。这是耶稣真理最终性的最佳证据。祂的权威是末时的权威。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如果祂的话语的记录遗失了,它的权威就会减低。基督的权威不是来自我们对基督的看法,因为我们对祂的看法明天可能就会有改变。基督的权威来自祂实际所说的话语。这话语的记录已经为我们奇妙的保存下来。今天基督对我们之所以有权威,绝对离不开祂的话语。

我们观察祂在第一个安息日的活动,祂的这种权威吸引了我们。这是属于真理的权威,出自永恒,直接对人心灵的深处说话。不论人性变得多迟钝,发育多么不完全,还是可以听到,也可以了解这声音,并且可以承认这声音的权威。

在教导之后,祂又医病。祂医病的事工有两方面:心灵方面,祂医好被鬼附着的人;身体方面,祂叫人身体的一切力量复原。耶稣所行的这些神迹,并不违反自然法则,而是恢复自然法则。那人被鬼附着,这才是不自然。所以耶稣对污鬼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彼得的岳母发高烧,这也是不自然的。所以“耶稣进前拉着他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祂没有违反自然法则,而是恢复自然法则。

如此,我们看到神的仆人走上服事的道路。祂先教导人,因为这最能摸到人的心灵深处。然后祂医治人的心灵和身体,恢复其自然的情形,使人可以过着丰盛的生活。

本段经文最后的一件事,充满了美感。按照希腊文,“次日很早,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出去,到一个旷野的地方,并在那里祷告。”这显示了耶稣作事谨慎,有计划。“祷告”一词含义比祈求深刻得多。这表示不只求神的恩赐,而是渴望神。追求神自己,渴望祂所能赐给的一切。若要明白这句话,若要观察祂那天早晨把所拣选的四个门徒,和所医治的那些人留在城里,而独自进入旷野的事,我们不能不问,祂和神交通的性质。马可福音一开始的宣告是,按以赛亚所记的,“福音的起头”。以赛亚伟大预言的第二部分有一段话可以光照那天清晨耶稣祷告的事。这段预言在描述神的仆人,“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题醒,题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颊的胡须,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并不掩面。主耶和华必帮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着脸面好像坚石,我也知道我必不至蒙羞”(赛50:4-7)。这段经文指出了那天清晨基督与神相交的性质。愿我们仔细的思考。

马可福音1:35-2:12

本段经文开始所记的,就是西门和其他的门徒追上了耶稣,打断祂的晨更祷告的事。马可所用的词句非常奇特。他说,他们追赶祂,追上了祂。这表示他们寻找祂时,心中的焦急和迫切。早晨醒过来,他们发现耶稣不在迦百农的房子内时,几乎起了恐慌。找到了,他们就对祂说,“众人都找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前一天那一个奇妙的安息日,祂在迦百农教导人,医治被鬼附的人,医治彼得的岳母,以及黄昏时他们把病人、被鬼附的人带到祂面前,而祂从容不迫的医治疾病、赶出污鬼,这些事所产生的果效。

从本段经文,我们看到主对祂门徒这句话的回答,以及跟着所发生的事。祂与神的交通被打断,但祂并不介意。他们对祂说,迦百农的人都在等祂时,祂只有安祥的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从这事实可以学到一个很大的功课:和神交通最大的价值是预备我们与人交通。真正与神交通的人,绝不自私,而是在人需要帮助时,愿意随时被打断。他们迫切的、焦急的寻找祂,深怕祂跑掉了,直到找着祂为止。然后,他们又迫切的对祂说,众人都在找你。祂敞开祂的耳朵,倾听神的话,在这隐密的地方与神相交。祂的灵里并没有受到搅扰,祂也没有责备这些人。祂以极大的爱看他们,温柔的说,我们到别处去吧!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这里“乡村”一词,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字在新约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过。译为“乡村”,不大达意。这是指一个小镇,四周围没有围墙,而只是藉会堂把附近居民聚在一起的地点。祂告诉他们,祂必须要到别的乡村去。祂已经到迦百农来。迦百农坐在黑暗和死亡的阴影下。在那里,在黑夜中,祂已经开始祂的事工。但是迦百农不应把祂留下来,其他的乡村也需要祂的帮助。不只大城市,加利利其他各地的大城小镇都需要祂。不只大城小镇,没有城墙的乡村也需要祂。祂本是为这事出来的。

在迦百农的这个安息日,为祂更广泛的服事工作预备了道路。在会堂里发生了那些事以后,“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四方”。马可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我们主第一次周游服事的事情记录下来。“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此外没有详细说明。接着他记录了两个具有说明性的事件:洁净长大痲疯的人,和赦免一个瘫子的罪并医治他。这两件事紧接在那一句简短的宣告后面,具有说明整个事工的意义。

洁净大痲疯的事件,发生在山脚下,时间在祂登山宝训的宣言之后。马可所记的不是王或律法的颁布者,而是神的大仆人。祂是祭司,又是救主。因此,他没有记录耶稣登山宝训的宣言。在祂祷告被打断之后,到医治大痲疯的期间,耶稣作了不少旅行。这段期间所发生的事,可以参看马太的记录。我们发现人们从多么远,多么广泛的地方聚集到祂那里,跟随祂。他们从犹大,低加波利,约但河外前来。人们到处跟从祂。耶稣看到了这么多的群众,就和门徒上山去,坐下来教训他们,并且给他们这一段登山宝训,就是祂国度的宣言。紧接着马太记录这个长大痲疯的人来到祂面前得医治。耶稣不在迦百农的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原来这一位长大痲疯的人得洁净以后,没有听耶稣的话,反而把这事传扬开了。所以耶稣回到城里时,人们已经把那个瘫子带到祂屋里,祂就赦免了他的罪,并医治了他。

我们要试着观察主自己,不要被祂四周围的人,和祂所作的事,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思想这段经文,看看什么事激发祂的服事工作,并从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来看祂事工的性质和能力。从这两件事,我们对主这个人可以有所认识。让我们听祂所说的话,“我是为这事出来的。”我们要从“出来”看祂事工的动机,其次我们要从“为这事”看祂事工的性质和能力。

首先,我们要思想这些字的意义。“出来”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从迦百农出来,或从神出来。祂的话可能是指地理上的,也可能是指属灵的,永恒的。虽然有许多解经者采用第一种意义,但我看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自然的解释。我同意摩利逊(Morison)的看法,他说,“这样的解释……突然的、武断的把经文意义降低了。”除此之外,这样的解释也不合故事的内容。耶稣离开迦百农不是为了去传道,而是为了去祷告。祂那天清晨出去,不是要寻找群众,而是要离开群众。祂那么早出去,不是要进城,而是要离开城市。祂出去是要与神相交。

我所接受的是第二种解释。在这里,神的仆人用最简单的话,显明了一个事实。祂在这世上的一切服事工作,都依靠在一件事实上,就是祂是由神出来的。那时,祂正与神相交,神让祂的耳朵听到了奥秘的事,就是神对这一位“虚己”的仆人所说的话。现在祂说,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这种解释也和其他地方,特别是约翰所记的,以及马可福音所启示的神的仆人相符合。按马可所记,我们的主除去了祂的尊贵,脱下了祂的紫色袍,穿上了奴仆的衣服,从事祂的服事工作。但是经常不断的,我们可以从一些线索中看到,神的这位仆人也是神的儿子。马可福音的主调在一开始就已显明“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这真理还是继续和谐的发展下去。因为一切低微的事都和祂的大能综合在一起。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祂是“虚己”的,但也是被一切神性所充满的。腓立比书中的“虚己”,和歌罗西书的“丰满”,在本福音书中揉合成一体。

我们从祂受洗时神的认可,从会堂中污鬼可怕而痛苦的喊叫,“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从祂制服魔鬼的能力,从祂那个安息日的黄昏所行的奇妙工作,从这一切事,都可以看出祂的能力、尊贵和荣耀。这不可能属人所有。现在在这清晨,天破晓前,清凉的空气中,祂实际上是对那些不安的门徒说,虽然众人都在寻找我,我不要回到迦百农,因为还有别的人在等着我,我必须去对他们传道,因为我是为这目的而出来的。不管他们是否完全了解祂的意思,从祂这句话的尊贵本质,可以看出祂把自己的旅程、教训、和沿途所作的事,都与神永恒的旨意和计划,与祂的使命建立起直接的关系,“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约翰记载说,有一次耶稣对那些批评的人说,“我是从父出来的。”后来,在楼上吃晚餐,祂对门徒论到祂整个使命的内容时,又说,“我是从父出来的,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在其他地方祂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要按祂自己的话,来了解“我是为这事出来的。”这位“虚己”的耶稣已从神出来,神没有离开祂。从某种意义上看,祂也没有离开神。因为有一次祂自己曾说,“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这并不是说到祂的神性,而是说到祂的人性。作为一个人,祂一生中神都未曾离开祂。作为一个人,祂在世生活时,拥有我们所有一切与神交通的特权。祂活出与神相交的生活,好叫每一个人也能如此生活。祂从父出来,“虚己”,把一切的丰富、荣擢、和祂与神永恒而分不开的奥秘关系抛在后面。可是,注意观察祂,祂一再使用神性的力量,这力量是超越权威的力量,不是为祂自己的益处,而是为别人的益处。这一点认明了这个深奥而奇妙的主题。祂从神而来,在这里我们发现了祂旨意的力量。祂事奉的力量根植于这位仆人完全把自己抛弃在那位差遣祂的父身上。祂游行各地,并不是带着自己神性的尊严,而是带着祂所服事的父的权威尊严。祂在这世界有一个目的。耶稣从不怕孤单,不怕旷野荒凉的地方。祂完全了解,在祂完成使命,工作结束以前,没有任何事务能伤害祂。祂对敌人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不是指神而言,因为神没有“时候”的分别,在祂永远是“现在”。这是论到那位认识神的仆人的话。祂在各处游行时,清楚的了解自己使命所带有的权威。祂知道祂在这世界有一个目的。在清晨很早的时刻,祂就起身离开,不搅扰其他还在睡觉的人,到一个旷野的地方,在那里祷告。祂以一个面对巨大事工的人之身分祷告。祂知道不久祂就必须让那些人欺凌祂,拔祂的须,鞭打祂的背。神与祂交通那即将临到的受苦,祂决心接受,毅然面对那目标,“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这句话是祂信心的主调,是祂能力的秘诀,揭露了祂作为一个神得胜仆人的能力。

接着就是实际的应用。祂说,祂要去传道,去宣传福音,去宣告好消息。这包括口说,也包括实际工作。祂要到最接近的城镇,用祂的话语和工作传扬福音。祂要到伯赛大、格拉森、大玛努他、马加丹,从事带有能力和祝福的事工。虽然按表面上来说,这事工是失败的,但从属灵上看却是成功的。

接着我们要思想祂服事工作的性质和能力。这是在祂游行加利利各地时所显示出来的,特别显示在这两件事情上。

祂所说的“这事”是指传扬或宣告福音,以及赶鬼。马可用一句很有启示性的话,概括了祂的服事工作,“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他指出神的这位仆人离开与神相交的地方以后,在人群中,在那恶者的世界中所作的事。祂在祷告中与神的相交虽被打断了,但祂却不介意。然后,祂遍游各城各乡“传道、赶鬼”。祂和人的关系,可以从“传道”一词看出来。祂与地下世界的恶者之关系,可以从“赶鬼”一词看出来。祂传扬神的福音。神的福音包括两点:第一,神的国是一个事实;第二,神的国近了。通过祂自己,神的国已经近了,这乃是祂传给人好消息时的特别语气。祂到各地传扬这天国和福音。

祂藉着赶鬼显明这天国的福音。没有其他的福音书像马可这样,明显祂引起读者注意基督胜过那恶者的这种能力。马可所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祂在会堂里赶鬼。无疑的,祂也医治病人,马太就特别指明这一点。可是在观察神的仆人时,马可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是祂先在祷告中建立与神的关系,然后祂才出去工作。其次是祂与人的关系,这关系是藉着宣告神的国度和福音而表明出来的。最后是祂胜过地下世界中那恶者的能力。这能力是从赶鬼表明出来的。

我们要先看那个长大痲疯的人。祂的举动包含两方面,就是健康方面和洁净方面,并显示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祂先洁净这个长大痲疯的人,然后打发他去见祭司,并且特地嘱咐他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第二件事,祂医治瘫子。在这里又看到了刚才所提的两方面。首先是洁净方面,“你的罪赦了。”其次是健康方面,“拿你的褥子行走。”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事件,不要注意个人,也不要注意主四周的人,只要注意祂怎样以神仆人的身分工作。这样,我们从这两件事件,就可以看到洁净和健康两方面,以及两者之间明显的相互关系。

第一件事,祂医治一个长大痲疯的人,又打发他去见祭司,献上祭以履行律法的义务,这是和洁净有关的。第二件事,祂赦免了那瘫子的罪,恢复了他灵里的洁净,然后在那些批评祂的人面前又恢复了这人的健康。藉着这样表明了灵里的洁净和身体的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长大痲疯的,是耶稣在山上发表登山宝训的宣言以后,在山下见到耶稣的。只有马可告诉我们,耶稣见到这个长大痲疯的,就“动了慈心”。有时我们对新约所用的某些辞句太熟悉了,反而忽略了其真正意义。“耶稣动了慈心!”让我们看看,祂在这个长大痲疯的人身上所看到的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了解祂动了慈心的意义。

请看那个人所患的痲疯病已发展到什么阶段。那时他的身体已经腐坏到没有盼望的阶段,虽然扭曲可怕,但已可以算为洁净。关于长大痲疯的律法,记载于利未记13;14章。我们主所说的律法,也就是指这段经文。这律法给予祭司的一切指示,先是如何分别真痲疯病和假痲疯病。然后是如何对待那些真正长了大痲疯的人。在这病发展的最初几个阶段中,他必须被隔离。最后病发展到皮肤变白,病人全身都是痲疯时,他就算洁净。因为从传染的角度来看,他就不必再被隔离,那时他又可以和其他的人同住。虽然他已经死了,但是却不会传染别人。这个人就是处于痲疯病的这个最后阶段。在我们主公开服事的生涯中,后来又遇到十个长大痲疯的人。他们不能接近祂,只能远远的站着喊叫。他们是不洁净的痲疯病人,是在痲疯病的初期,所以必须被隔离。这个人却挤在人群中,无疑的,其他的人一定厌恶他,但是不必怕被传染。他接近基督,由于全身腐坏,浑身发白,对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对社会,他也没有任何价值。

耶稣动了慈心。祂的慈心可以从接下去所发生的事看出来。“耶稣动了慈心!”但不是轻看这人。祂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往前进了一步,伸手摸他,按手在他那完全败坏的白色皮肤上。耶稣这么作并没有破坏律法,因为这人的痲疯传染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无论如何,祂可以这么作,因为祂超越律法之上,祂里面的洁净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更积极的。从这个肉体败坏的人,发出一个可怜的哀求呼声,“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立刻进前,伸手摸他,说,“我肯!”不要怀疑我愿不愿意。“我肯,你洁净了吧!”他的大痲疯立刻得到洁净,不是得到医治。新约从没有说过,大痲疯得医治,总是说得洁净,这是一个含义更深奥的字。

然后,他被打发去见祭司,回到代表古代制度的人面前。这古代制度预表了后来神的国。他要顺服有关大痲疯的律法。要了解这事在道德和属灵上的含义,我们必须思想有关痲疯病的律法。按古时的制度,如果一个人大痲疯得洁净,他必须经过一些仪式。献祭是表示他从道德的污秽中得洁净。耶稣说,“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这句话把这人的肉体得洁净或得健康,和他属灵的洁净联结在一起。因此不用哲学的高言阔论。基督显明了一个事实,在祂一切事工中,祂认清了物质上的受苦和限制,与属灵上的无力和败坏有着相连的关系。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在第二个事件看到。“拆了房顶”几个字翻译得不太达意。这个字的意思是,他们打破了房顶,拆掉了上面的东西,把那个人连同所躺卧的褥子都缒到耶稣面前。

我们还是要小心的观察祂所作的事。祂看着那人说,“小子,你的罪赦了!”这是一句绝对的话,是神的话。文士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他们说,“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但是他们的另一句话却错了,他们说,“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祂说僭妄的话了。”他们不认识祂。祂宣告说,原来单单属神所有的这权柄,已经赐给祂了,因为祂是人子。这里,“人子”的头衔头一次在这福音书中出现了。这个头衔使祂与其他的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表明了祂与神的关系。祂是“虚己”的人,放弃神子的权柄和属性,把自己限制在人性范围之内,作为执行神工作的完美器皿。他们质问祂时,祂就向他们显示了洁净之后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结果,也就是恢复了那人的健康和身体的能力。这就是属灵洁净的事实证明,也是祂赦罪权柄的直接结果。这事只有通过人子才能成就。“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从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神的儿子“虚己”的价值。这乃是透过祂使神丰盛的救赎活动得以运行的条件。祂“虚己”来到世界,现在成为传扬和执行天国和福音之能力的器皿。

要把祂所作的事工,作我们服事工作的榜样,实际上有困难。但我们可以从本段经文归纳出:祂显明了祷告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祂清晨祷告,接下去是这祷告所带来的后果。祷告是倾听神讲些什么,同意神所讲的话,祈求神赐给能力以遵行祂的话。忽略了这些事,我们遇到了世上长大痲疯的人,瘫痪的人,就无能为力。神经常藉着人的“虚己”,把祂的丰盛倾倒出来,以祝福别人。最后,祷告乃是操练“虚己”的功课,预备我们的心,作为流通的管道,使神的能力通过我们,完成祂在这世界上的旨意。──《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