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五章
放逐魔鬼(五1-13)
这是一个很生动,但十分恐怖的故事,整个故事的内容细节和思想背景对当时的巴勒斯坦人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但我们却是门外汉,因此读者必须从字里行间仔细去读,慢慢体会出它的意思。
倘若这件事和上一段的记载有连带关系的话──这点应该是马可的记述目的──这件事的发生时间是在黄昏后,夜幕低垂的时候了。在黑夜进行驱魔的行动,可以想像,是一个骇人的故事啊!
第卅五节告诉我们,耶稣和门徒启航时,已经是黄昏过后。整个加利利湖,最长之点有十三哩,最阔之处有八哩。现在他们渡过对湖的距离约有五哩之遥,而且途中又遇到了风浪,在湖边近山旁的地方,掘有许多洞穴,用来埋葬死人的,这地带都是石炭岩土,墓穴自然也很多,平时这些偏僻地区是十分幽静,到了深夜,漆黑恐怖的感觉更使人毛骨悚然。
当时从墓穴里,跳出来一个被污鬼附的人。人们相信这些污鬼喜欢住的地方包括丛林,花园,葡萄园和肮脏的地方,而那些偏僻荒芜的墓穴,自然是他们极爱好的栖身之所了。当时正值深夜,而鸡还未啼之前,污鬼在这段时间是非常活跃的。人若深夜单独在屋中睡觉是十分危险的;在路上和人打招呼,随时会招惹麻烦的,因为来人可能是一只污鬼啊!他们深信若在夜间外出,不带灯笼或火炬,必定会有危险的事发生的,总之当时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时刻,四围的环境险象环生;耶稣遇见的人是一个危险的人物!
从这个人的说话,便知道那污鬼完全附他的深度了,有时用单数;有时又用复数名词去描写那污鬼的,它们在这个人里面,飘忽不定,来去无踪,但这个人知道这些污鬼在他身上所说的话。当问及它的姓名时,污鬼回答说,。它说出这个名字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军队,在罗马的军队制度来说,一个军团共有六千人。可能这个人见过成结队的罗马士兵路经此地,感觉他们人数众多,犹如体内的污鬼,故亦以来呼叫它们了。根据犹太人的信念,当人知道自己附这么多的污鬼时,根本是没有机会生存的了,正如‘四面楚歌,不可救药’了。他们相信人的右手有一千魔鬼,左手亦有一万。魔后的侍从小鬼共有十八万个。此外又有一句惯常爱说的话:‘经常有一爱伤害人的魔鬼,留意人的举动,而当人跌进它们任何一个的圈套里,很难翻身的。’现在这个可怜的人自己受尽了它们的折磨,他的心情恍惚,只知道有一大堆污鬼缠绕他。
还有,当时的巴勒斯坦是一个罗马占领区。当整军队驻守的时候,经常滋事生非,或流无辜人的血,或肆意破坏别人的财物。这个人可能曾经目击这一切的伤天害理惨剧,于是把自己体内的污鬼看作那些军队,为非作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或者他曾经历过这些伤天害理的残暴而致神经失常,也未可料的。所以这个名字,在他看来,是自己幻想中的强暴,死亡和残害,他知道体内的魔就是用这些手段来对付自己的。
除非我们先明白魔鬼在他体内所产生危害的情况,否则是很难明白这个故事的,耶稣曾尝试用不止一种方法去医治他,第八节首先引述耶稣想用普通发号施令的方式去驱除它。富时,似乎没有生效;然后,再问它的姓字叫什么,当时的人相信,若能道出魔鬼的名字,便有能力去征服它了。古代驱魔者的一句咒语是:‘各位邪魔快报上名来!’。通俗的信仰认为,当人知道了魔鬼的姓名之后,便可破除魔力了,但现在这办法也行不通!
耶稣知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个人必须自己亲身体验到这魔离开了他,便可以救他了。我们信与不信被魔鬼附,是不关重要的;但当时那个人却深信自己的确被鬼附,单从他的心烦意乱的情形来看,最低限度,他自己就以为是魔鬼的作祟了。索恩度医生曾经解释,有人相信月亮和邪恶的影响力彼此有关连的(诗一二一6),所以英文字中有‘月狂病’(Lunatic, Moonstruck)一个名称:‘现代的科学不能证明月亮可以带来伤害人体的力量,但许多人都相信月亮可以影响人的心理……但我们知道我们主能够把一切真的和想像中的危险除去;人往往对想像的危险,比真的危险更难应付的。’
这个人急需救治,脱离魔鬼操纵,或者是自己幻想中的威胁。这时适值有一猪,朝前面走来。它们是在山边畜养的,那个人听到体内的污鬼哀求,不要把它们全部消灭,希望准许走进那些猪中。这个人一直不停的尖声呼叫,这是病证突然发作时的体外象征。当他的叫声达到最高的频率时,那些猪全部了迷似的,向山崖窜跑,在此惊慌之际,从崖顶跌进海去。那个患病的人所需要的证明,就是这一点了,只有这个事实方可以告诉他,污鬼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而在这一刹那,他便康复了。当然耶稣是一个很明智的医治者,他知道这个人的心理上的需要是甚么,祂用了十分仁慈的,和同情的态度去体察实情,救回了他的生命,使他重复过安宁的日子。
有些特别爱吹毛求疵的人,于是会埋怨这个医治的方法,把猪的生命牺牲了。真的,有些人会很倔强的只看单方面的事实,于是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批评和猜疑。其实那些猪的生命又怎样能够和人不朽的灵魂互相比较呢?我们杀猪只以充饥既然是一件常事,那么,牺牲了猪只而挽救了人的心意和灵魂,为什么又不可以呢?我们不应该为了失了猪只而生出一种廉价的感情论,对动物所受的痛苦而忧伤;却对千百万上帝儿女所遭遇的不幸安然自若。我们并不是轻看上帝的造物,因为猪也是上帝所创造的,但我们必须有分寸的去理解和分析孰先孰后,和孰轻孰重。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比人的灵魂更加宝贵,和更加重要的。
请求耶稣离开(五14-17)
那些养猪的人到了城巿和农庄后,很自然的把这件奇事的始末向人描述一番,人们于是带好奇心涌到现场看个究竟,而发现这个所谓痴呆的人已经神智清醒,穿好衣服,坐在一旁。一个曾经是野性癫狂,赤身露体的人,现在已经回复理智了。但意想不到的事随即又发生。本来一个人得了医治,应该大家欢天喜地才对的;但当时的人竟然把它视为一件骇人的事件。人们害怕耶稣的力量,而要求祂立即离境。为什么呢?一个人康复了,但他们的猪只尽毁,正常的生活遭受了打击,这些打击他们生活的事,是不受欢迎的,他们必须立刻制止。
人的内心时常争战而呼喊:“不要骚扰我。”他们现在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们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生活。
(一)人的天性总是说:不要骚扰我的宁静,倘若有人来向你说:‘我会给你一个美丽的世界,使大众的生活能够过得舒服,但你自己必须忍受暂时的麻烦,你的生活会因别人生活改善的缘故而稍作牺牲。’,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我倒愿意维持现状。’其实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社会改革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应该彼此均匀分担和分享,在富裕的国家如是,在落后和发展中的国家更应该如是。我们的生活正面临这些重大的改革,让大众的生活过得舒适些,但许多人却宁愿保持自己目前的安乐,一点也不肯让步,一点也不愿意损失目前的享受而使别人受惠。
众人都以为社会欠了自己的债。其实社会什么债也没有欠他们。相反的,他们欠了社会许多债务才对。我们应该把白白得来的丰盛,尽量与别人分享才对。我们所跟从的主耶稣,不是牺牲了天上的荣华富贵,而愿意来到这个狭窄的世界里;愿意牺牲了上帝的欢乐而在十架上受苦。真的,人性就是这样,不愿意坐失目前的享受和欢乐;但上帝就不同了,基督愿意牺牲自己的享受去服务人。
(二)人的天性总是说:不要干扰我的财富。这点和刚才所述的一模一样,只不过是另一面的写实而已。人很难会放弃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人越老,则越想抓紧自己的财富,一点也不肯放松。博罗(Borrow)对吉卜赛人素有研究,他说‘吉卜赛人的星相算命原理,就是想满足年青人的盼望,预测他们得各种享受;对老年人则答允有更多的财富;他们知道人的心底里的一切欲望;最强烈的就是贪爱金钱。’我们若想测验人信仰的真假,只要看他能否肯为别人而过稍作牺牲和吃苦的生活,便可以看得出来了。
(三)人的天性总是说:不要骚扰我的宗教。
(甲)有人说过:‘不要让任何事情拆毁宗教为我而设的安乐窝。’爱敏哥薛(Edmund Gosse)指出泰勒(Jeremy
Taylor)的讲道是十分动听的,但是他继续说下去:‘这些讲章,在英语的措词表达来说,是最佳的杰作,但它的内容却从来不曾提过贫穷这个题目的,也没有涉及受苦的问题。而当时他讲道的地方是在英国南威尔斯,贫穷的情况是很显明的。受苦和饥饿的人,衣衫褴褛的和无依无靠的,随处可见,但这些神圣的讲章竟然只字不题,好像对人生现实的问题不闻不问,他住在周围受苦的人当中,而竟然良心上,全无发现他们存在的痕迹,这是使人难以置信啊!’
讲道的题目,只注重神学信仰和理论,比宣讲关于人的需要和滥用生活的权利,是容易得多,而且亦不会引起听众的反感。我们听过有些教会通知牧师们说,他们被邀请来讲道,指定有些题目不准讲出来的。当我们反观耶稣,也不是一样的吗!祂若只讲关于上帝的题目,祂断不会有危险的事发生的,但祂讲出人的需要,指出人的过错,所以招致祸端来;因为骚扰了当时的宗教领袖。
(乙)有些人会说:‘不要让个人的关系干扰我们的宗教。’朋斯雅各(James Burns)描写一位闻名意大利的宗教圣人霍尼迦士(Angela di
Foligras)。她能够过完全脱离世俗的生活和思想而与上帝灵交,当她与上帝交往之后,又能够述说这一切的甜蜜经历,她曾说:“那时,上帝的旨意叫我的母亲死去,因她阻止我和上帝灵交;我的丈夫也如是的死去了;跟而去世的便是我自己所有的儿女;因为我决心和上帝来往,我也祈求这些阻碍我的人快些离开世界,让我可以不受限制随这个呼召而行,因此他们的死使我得到安慰,虽然心里有些难过。”在她来说,她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成了她的宗教信仰的绊脚石。
这是一种特别的宗教心态,把个人的静修高高放在服务人之上;牺牲了家庭日常的责任而去参加会议,以为单止事奉教会和灵性的长进便代表了宗教的一切──事实上,我们的上帝叫我们所做的事刚好相反的啊!
(丙)有些人会说:不要骚扰我们的信仰。这种宗教信念叫人相信:‘我们祖先所信的如是,我也照旧的去信,有何不可呢?’他们这样的态度自然是不肯去学习新的事物了,他们也许怕绞脑汁,去思想问题和面对新的结果。这种懦弱的思想,涣散的心志和打盹的灵性,实在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住在格拉森的人要把耶稣赶出去,因祂带来麻烦和干预,直到今天,仍然会有人如此去做的。
为基督作见证(五18-20)
这段经文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它的发生地点,刚好在低加波利。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十个城巿”──它们大多数是靠近约但河东边,居民生活情况亦相若,而且大家都是充满希腊文化色彩的城市,它们的名称是:西土波利(Scythopolis──唯一在约但河西边的一个城市);培拉(Pella),低昂(Dion),格拉撒(Gerasa),北才拉铁非(Philadelphia),加达拉(Gadara),拉斐纳(Raphana),迦尼达(Kanatha),希布斯(Hippos)和大马色(Damascus)。
这十个希腊城巿的设立有共同独特的地方,它们都是位于叙利亚的境内;有广泛的独立自主权。各有自己的议会和发行自己的钱币;享有本地行政权,不止城巿还包括周围的境地;互相团结守,并有商业的来往。直至马加比革命之前,(即主前二世纪中叶),它们都是处于半自治的状况中。当马加比以犹太人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后,它们便受犹太人的辖管了。
在主前六十三年,罗马皇帝庞培从犹太手中解放了它们,但它们的地位仍旧是十分独特的──一方面是独立自主,但另外又必须向罗马政府缴税和服兵役;它们不是罗马军的戍区,但时常在东征的军事行动中,作了罗马军队的总部所在。罗马帝国惯常分派藩王去治理疆土内各地区的;因此,罗马政府给它们很少的军事保护,它们需要团结一致,守望相助,以免被当时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欺凌和霸占。这些城市的居民对希腊文化坚持拥护的态度,城市的建筑是美奂美轮的,居民祟拜希腊人的神;城中有不少希腊神庙和半圆形的剧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见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耶稣果真到了低加波利的话,我们便可以找出一些线索,关于耶稣传道经历的地方。这些地区充满希腊文化的气氛,而犹太人也和他们混杂一起聚居;由此可见当耶稣踏足在这些城市的时候,也同时意味这是基督教冲破了犹太教的桎梏,伸展向全世界的第一粒种子了。我们强调了它们的希腊文化,这并非是空乏之谈的。单从其中一个城市加达拉(Gadara)来看,已有数位历史著名学者来自这个地方──如腓罗底米斯(Philodemus)是著名的以彼古罗派哲学家,与西色柔(Cicero)同时代的;还有米利迦(Meleager)是希腊讽刺短诗的大师;米列毕斯(Menippus)是著名的讽刺文学家,和当时的雄辩家提阿多罗斯(Theodorus),他同时也是当时罗马皇帝提比留(Tiberius)的私人教师。当耶稣和这些居民接触时,从那一天开始,发生的事情随即扩展了。
耶稣为什么差遣这个康复了的人,返回自己的地方传道,是很有理由的。
(一)他要为基督教作见证,基督既然在他身上作了如此奇妙的事,他也必须藉自己的生活言行,活生生地把这些作为展示出来。其实我们传道的光荣,不在乎我们可以为耶稣作些什么,而是基督在我们身上可以作些什么。一个‘再造’的人往往可以替基督教作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好见证。
(二)他成为第一粒能结出最丰盛果子的种子。基督教首次和希腊文化接触就是在低加波利。凡事都是有一个开端的;基督教在希腊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能结出灿烂的花朵,也是归结在一个被污鬼附,但耶稣把他医治好了的人的身上。基督的爱若要传扬出去的话,必须要透过人而去做的。那么,在我们自己的社会和自己的体生活中,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同样作一个好的开端呢?
在需要的时刻(五21-24)
这是一件生活中悲痛的事。当孩子们生病时,整个家庭的人都会闷闷不乐的。这个故事叙述当时的会堂总管的女儿,刚好是十二岁了。根据犹太人的习惯,一个女孩子满了十二岁后,便是一个成长的‘妇人’了。这个女孩子正当踏入一个生命的新开始,便撒手麈寰,实在是一件非常惨痛的事。
这个故事同时描写这个管理会堂的人,他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受当时的人所尊敬。管理会堂就是负责一切行政事务,他在一班长老当中作会长,督导崇拜的程序,虽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但必须分配行政工作,和监督每个程序作有条理的进行。所以在当时的团体生活中,会堂的总管是最受人尊敬的人。现在他的女儿患了重病,而在此情急之际他立即想起耶稣来。
(一)他当时忘记了自己的偏见。耶稣曾经被拒于会堂的门外,作为一个会堂的总管,一定曾经以为耶稣是个不守律法的人,也是一个危险的异端煽动者,他要维持自己的纯正犹太信仰时,他可能出于无奈,而必须如此去对待耶稣。但在最需要的一刻,他能摒弃前嫌向耶稣求助。‘偏见’就是预先在任何事物未发生之前,已作出的一种判断;不愿查究事物的真相或任何证据,急急的确定了自己的意见,便是‘偏见’了。有了偏见的人,很难推动事工进行的。工作的进展的第一步往往是先破除‘偏见’,然后可以发动的。当雅各詹逊爵士(Sir James Simpson)未发现哥罗仿(chloroform
CHCL3编者注)能作麻醉药之前,被视为魔鬼的诱惑工具,但当它用在妇人临盆的麻醉过程当中,却可以减少人的痛苦。所以坚持‘偏见’的人往往会坐失了许多应得的福气的。
(二)他可以忘却自己的尊严。这位会堂总管,竟然双膝脆跪耶稣的面前恳求,他肯在一个流浪汉似的拉比面前不把哀求看为羞辱。真的,许多人都曾尝过这样的经验,当自己能及时忘记了自己的尊严地位,便可救回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
古时的乃缦将军(王下五)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了。他请求以色列人先知以利沙给他洁净大痲疯。而以利沙命令他在约但河沐浴七次便可以痊愈,对一个叙利亚大国的首相来说,这条药方根本是岂有此理!况且以利沙只吩咐一个使者传达这个信息,而不是亲口对这位将军说,初时乃缦仍把持自己的尊严,认为叙利亚的大河比那条肮脏的约但河更伟大。但最后他能够自己忍受一切的耻辱,接受指示而做,结果痲疯病得到洁净了。
这里还有一个很动听的故事,讲述一个爱讥讽世人的哲学家名叫丢革尼(Diogenes)的事迹。有一次他被海盗捉拿而在市场中出售给人作奴隶。这个人的傲气真是不可一世的,他在拍卖台上,指一个贵族,大声说:‘把我卖给这个人吧!这个人需要的是一个主人啊!’结果这个人竟然出价买了他,而且后来还让他当了家庭管理,并作他的儿女们学习功课。后来他赞赏丢革尼,说:‘自从他踏入我的家之后,我的日子日渐好过了。’这个出身贵族的果能摒弃自己的尊严实在得福不浅啊!
人若硬自己的心,坚持自己的尊严时,往往会带给自己不少的耻辱,这也是常见的事啊!
(三)他可以忘记自己的骄傲。他必定下了很大的决心向拿撒勒人耶稣求救;必需忍受良心上的耻辱然后可以这样做的。人往往自己欠了别人的人情,宁愿自己担当一切的责任,维持自己的立场和面子。但是走基督徒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亏欠了上帝的盛情,否则我们的信仰仍旧是很幼稚的。
(四)最后一点,这是我们可以想像到的一个推测而已,就是他可以忘记他的朋友。因为‘他们’可能反对他邀请耶稣前来医病。在这个故事中,使我们觉得出奇的,就是为什么他自己一定亲身去请耶稣呢!女儿的病况到了死亡的边缘,尚且会离开而去见耶稣!这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家人,不同意他的做法,因此不肯代他去求耶稣。照这情况来看,他根本失去了一切的援手,或者这个人坚决的反对众人的意见,不接纳他们劝导,下决心,一定要去找耶稣。人有时能够否定了所谓自己的朋友的建议,作出独立而果敢的判断,实在是明智之举!
这样人能够把一切都忘掉了,只剩下一件事,我是诚心的请求耶稣帮助;而且他能当机立断,把一切的阻力都忘掉了,于是能够永远牢记,耶稣是他的救主。
受苦者的最后希望(五25-29)
故事中的妇人所患的病症是十分普遍,而又很难医愈的。根据犹太人的经典文献。他勒目(Talmud)的记载,提供医治这病的药方不下十一种之多──有些是滋补剂,有些是收敛剂;但有些纯粹是一种世俗的迷信方法,诸如指示患者在夏天把鸵鸟蛋的灰放在麻布袋,随身挠带,而在冬天则用棉布袋装;或者从白驴粪堆找出大麦粒,随身携带。这个妇人已尝试过一切医治的方法,却没有效用。这种病不单止对她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而且因为她经常身体不洁净,而致不能参加崇拜,和朋友共同分享团契(利十五25-27。)
马可的提示有多少是讥讽当时的庸医的。那病人曾医治过多次,但痛苦却没有减少,而且把家产耗尽作医治费用!但病情却每况愈下,一点也未曾好过。在犹太人的文学中,经常都有提及医生的行状的。这里记载一个病人的苦情:‘我时常到医生处求医,他们用多种药油擦我的眼睛,但眼中的鳞片却没有脱下,最后我双眼都变盲了。’在犹太人的米示拿经(Mishnah),有一段是叙述教导儿子选择职业的,拉比犹大曾说──‘他们当中最狡猾的就是掌骡车的人;骑骆驼的人是十分正派;而船员的品德也很纯品;做医生这一行,最好的人也可能注定要进入地狱的;屠场中最驯的一位只配作亚玛力人的同伴。’但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文学记载,称赞医生的,其中最显明的,见诸‘次经’便西拉智训(The Book of Sirach)三十八章一至十五节:
‘尽管培育医生的成长,因为你们都需要他的;
行医是上帝所选召的。
医生也是从上帝那里得到智慧,
他们从皇帝的手中,获得赏赐。
医生的技术高明,能抬高他的头,
站在达官贵人的面前,
上帝从土壤中赐人药物;
凡有见识的人,不要拒绝它。
医生靠赖药物减除人的痛苦,
药剂师,像医生一般,也为病人制做药油,
愿他不断替人工作服务,
在地上医病赐人健康。
必须让医生保留他的地位;
不要远离医生,因你们时刻都需要他的;
医生的能力,可以救治你的身体,
他们也向上帝呼求救助,
让他们有正确的诊断能力;
有优良的治疗方法,使人早日康复。’
但对这个妇人来说,一切医治的方法都无效了,而她现在听闻耶稣的大名;目前的难题就是自己患上了暗病,怎好意思当众开口求诊治呢!于是她决定静悄悄地,用手触摸耶稣。每个敬虔的犹太人的外袍四个角尖都缝繸结的。这些繸结是遵照民数记十五章卅八至四十节的规定而缝制,是向人表示,和提醒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它也可以说是一个敬虔犹太人的徽号;现在这个妇人溜进人堆中,所触摸到的是耶稣外袍的禭结;同时,她的病也霍然而愈。
这个妇人想尽一切办法也不能把病医好,于是最后孤注一掷而求助于耶稣。世上不少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曾经拼命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用尽了一切智囊法宝,终归求助无门,而求助于耶稣;他们曾经自力更新和一切试探争战,最后不能再支持下去时,而伸出求援的手:‘主啊!求你救我吧!我快要被毁灭了!’。人可能面对一些筋疲力竭的工作,自己负担过重而受不住,因此需要外来的力量去协助;他可能努力向善而得来的结果就是苦闷和烦恼。人并不一定因环境所迫而去见耶稣的,但往往人肯自愿去请求耶稣,他必不会空手而回:
‘当别人无可能救助我时;
一切的安慰已经消失;
耶稣是一切求助者的好帮手,
愿你与我常偕。’
医治的代价(五30-34)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关于三个人的事。
(一)它告诉我们关于耶稣──医治所付出的代价。当耶稣每一次医治人的时候,必定付出一个代价,献上自己的生活和灵性,否则所做的事很难结出果子来的。一个琴师若只照谱子去弹,做到技术上完全正确的地步,但他的演奏并不真正成功;他必须把全副精力,把整个人的感情贯注在弹奏的表现上,才可以成功的。一个演员在戏台上能背熟台词,一切的动作都依足了导演去做,他这样只能做出一个机械化的表演;他若要成功的话,就必须有真情流露出来,泪水必须是真的,一切动作的感受都是内发的。所以一个讲道人若要把信息传达给会众,必需要与会众同感一灵,把自己的感受,毫无隐藏的和听众一齐分享。
倘若人想帮助别人的话,必须准备不惜身体,消耗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做到的,这当然要看人对别人的态度如何了。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亚尔诺德(Matthew Arnold)曾对中产阶级的人作过这样的批评:‘你看清楚这些人,他们所穿的是什么?他们看的是什么书?他们的脑袋思想的又是什么?这些人所值的身价究竟是什么?’他所指的评价是真心或者是假意,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字句到底是带侮辱的态度而讲出来的。对这些人他只能叹息和轻看;人若用这种态度去看别人的时候,实在是很难帮助别人的。
试看伟大的民族领袖摩西,当他从山顶下来,知道了人民制造金牛犊把它当做神去拜的时候,他立刻恳求上帝把自己的名从生命册上除掉,盼望上帝可以饶恕人民的罪(出卅二30-32)。迈尔士(Myers)描写保罗观望整个拜邪神而失落的世界时,不期然而叹息:
‘我的心充满震颤的感受,我的热望再不能抵受下去,
这是号角传来的尖锐声,使我战栗瑟缩;
快快拯救他们,我愿自己全毁,只要能够拯救他们──
为他们的生命而死,为他们而献上自己。’
耶稣的伟大,就是时刻准备为帮助别人而献上自己,把整个人生付出作代价。我们如果真愿意跟从耶稣的话,就必须要把自己献上,不是物质,而是我们的灵性和生命力量,为别人而事奉。
(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门徒的事。它告诉我们人的理智是有限度的,这些门徒只照常识去推测,而作出评论。在人堆中,耶稣又怎能避免碰撞的事呢?我们必须用理智去看事物。但门徒很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短见来,他们看不见耶稣若想帮助和救治人,就必需付出代价和力量的。
人生的痛苦悲剧往往是人因失去敏锐的同情心而产生的。我们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经历,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自然不会替别人设想,也不会付出任何代价去帮助别人了。我们自己的事有时很易办妥,但别人的遭遇可能完全不同啊!因此我们所爱的人,时常被我们所创伤。我们祈求上帝加添我们的理智,但至要的,还是一颗敏锐的同情心,有想像力的悟性,能够体察别人的处境和需要。
(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这个妇人的事。她肯认罪而得到拯救。这点有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此举自己必招致羞辱。但一旦当她能够坦诚的向耶稣讲出全部真相时,一切惊惶恐惧便会挪开,心里回复一片宁静的平安。而当她凄惨坦诚的认罪时,她发现耶稣对她十分仁慈。
‘不要让那良知拖住你,
不要死抱那甜蜜的梦境不放;
你若霈要完全的装备,
就必须倚靠祂来帮助你。’
向人认罪也许是难于开口,但向耶稣,祂最能体恤人的软弱和需要,根本一点也不困难啊!
失望和希望(五35-39)
犹太人替死者举哀的礼节是十分生动也很琐碎的;这些礼节的目的,在乎加强哀恸的心情,与死者诀别时的悲伤惨痛;完全没有基督教信仰那种胜利凯旋的盼望存在。
当人临终的时候,全家人即开始大声哀哭,示意邻舍知道他们遭受到死亡的打击。到了坟墓的时候,同样大声哀哭,再重复一次。哀悼者紧握死者的身体,暗示静默的人与他们一齐哀哭。他们接捶胸;撕扯自己的头发;然后扯裂自己的衣服。
扯裂衣服的礼节是根据指定的规矩而去做的。当死者盖土的一刻,就是与亲人告别最后的一刹那,哀悼者随即撕破衣服,直向衣服的中心扯去,必须破裂而露出身体,但只许到肚脐的部位为止。为双亲举哀的,是从左边扯开来;为别人而哀悼的,则从右边扯开来。妇女则在家里把自己的衣服撕破,但内衣则换转面而穿;然后撕破外衣,不让身体露出来。破裂的衣服必须穿上三十天。头七日过后,破裂的地方可以略作缝补;但仍清楚看见破裂的旧缝。经过三十天之后,整件衣服才可以从新缝补。
吹笛者的节目也是不能缺少的。在整个古代的社会里,包恬罗马,希腊,腓尼基,亚述和巴勒斯坦等地,每逢死亡和发生任何悲剧时,必须有吹笛者在场的。当时的习俗规定,至穷的人家,若妻子去世时,必须聘请两位笛师前来举哀。泰莱史密夫(W. Taylor Smith)在海丁氏的基督与福音书字典中,曾引述过两个很有趣的例子,描写当时的笛师广泛受聘的情况。当罗马皇帝革老丢(Claudius)举行丧礼时,许多名笛师都被雇用参加仪式。此外犹太人史家约瑟夫曾记述在公元之后六十七年当罗马大军攻陷祖达百得(Jotapata)的消息传至耶路撒冷时,城中的居民随即聘请笛师带领他们一同哀哭。
在举行追悼仪式的一天,整间屋都充满哀恸的笛声,举衷者悲痛的叫喊,忧伤的心情,撕裂衣裳和撕扯头发等等的仪式,给人一个非常沉痛的印象。
当家中有人去世时,追悼的人是不准工作的;也不准搽油和穿鞋。至穷的人都必须停工三天。在举哀的期间,不准携带货物远行,甚至家中的仆人也不准工作;必须静坐,包裹自己的头;不准剃须,也‘不准做任何娱乐性的事’;必须禁止读律法书和先知书,因为这些经典,是会带来快乐的感受的;但读约伯记,耶利米先知书和哀歌则可;必须在自己的家中用膳;不准吃肉和饮酒;三十天内不准离本镇或本村;按照习惯,不准坐在椅子上或用吃喝;而是坐在地上,以椅当作用;还有一项习俗,至今仍沿用的,就是把鸡蛋,连同灰和盐一起吞吃。
另外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习俗也是当时的人会遵守的。在举哀的屋中,连同左右六间屋的水都必须清除,因为他们相信,‘死亡天使’会用剑蘸水屠杀生灵的。还有一个相当悲哀的习惯,倘若死者是年青而又未结婚的话,在葬礼中,也要替他加插一项婚礼仪式。在整个哀悼期间,哀悼者可以免除守律法的规条,因为他们被视为反常的人,那时他们会悲哀而失去常性的。
哀悼者又必须到会堂参加崇拜。当他进入会堂时,见面的人应向他打招呼:‘凡安慰哀悼者的人有福了。’犹太人的公祷文中有一段是专为哀悼者在家中用的。
‘上帝啊!你是赐福之源,是我们的主,宇宙的君王,我们列祖的上帝,我们的创造者,我们的救赎者,我们的洁净者,雅各的圣者,生命的王,你本为善又能行善;真理的上帝,能秉行公义的审判者;在审判时,查验人的灵魂;在宇宙中单独治理万有;在审判中,依照你的旨意和你的一切方法行事;而我们是祂的子民,也是祂的仆人,并在一切事物中,我们应该赞美祂,祝颂祂,祂遮挡以色列一切的灾祸;并在这个死亡哀悼的灾祸中,保护了我们,又在此刻当中带给我们生命与平安。我们的上帝,我们的主,安慰全耶路撒冷一切举哀的人。当他们在哀悼的时候,求你安慰他们;当他们在忧伤悲痛时,赐他们喜乐,如同母亲安慰儿子们一样。上帝啊,愿你得福,你锡安的安慰者;你又能够重建圣城耶路撒冷。’
这个祷文是在新约稍后期间才写成的,但它的背景却较新约的时代为早;从这些情感奔放的忧伤字句中,我们可以想像当这个女孩子去世时悲伤的大概情景了。
信心产生不同的反应(五40-43)
这里有一句十分亲切的说话──‘大利大古米’,原文是亚兰语,意思是‘女孩子,站起来吧!’为什么在这本希腊文写成的福音书中竟然有一句亚兰语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马可从彼得处搜集资料。当彼得离开巴勒斯坦之后,大部份时间都是用希腊语交谈和讲话的。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彼得是在场目击的,他是三个亲密门徒中的一位;而他对耶稣所讲的话印象最深刻。从耶稣亲口讲出来的字句,特别在这个紧张的一刻,彼得一生都能记在心里──‘大利大古米’。耶稣表示的爱心与温柔,时刻能够存留在他的思想中。当他复述这句话给马可听时,竟然想不出希腊文的字句,仍旧把他当时所记得的,由耶稣亲口所讲的,一字不易的传达出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见几件‘相对’的事来。
(一)看见哀悼者的失望,与耶稣带来的希望之对比。他们叹息道:‘还需要劳烦
(二)哀悼者无限的悲痛;与耶稣的镇静和安稳之对比。举哀的人不停的哭啕、啜泣,拉扯头发和扯破衣服,完全处于消极的悲痛当中;但耶稣的安详、严肃和镇静,完全能够把整个局面控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分别呢?完全是因为耶稣对上帝交往时,对人生的一切灾祸都会有果敢的精神去应付的。他们当时竟然耻笑耶稣,认为祂的希望是毫无根据的,祂的镇静是错误的。基督徒生活最伟大的一个事实就是在人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在上帝眼中,却是可能的。在人的立场来看,这是似是而非的;但当上帝亲临其境时,一切都似非而是了。他们开始时,说出的嘲笑话语,霎时之间,便变为神奇的事迹了。因为那时,他们知道这是上帝的作为。摆在面前,就是铁一般的事实,不需要辩证,也不需要克服他们的信念;上帝的爱连死亡也克服了。这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面,上帝已经成就了一件神奇事迹了。──《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