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三章
马太福音3:1-12
这一段以“那时”两字开头,但所指的时间并不接着前一章。马太所记的是三十年后的事迹。那三十年间的细节,他几乎完全略过未提。从耶稣由埃及回到拿撒勒,这中间已经有一代过去了。现在到了王将祂自己显明的时刻。祂必须向祂的百姓显现,必须脱离私人的生活,进入到群众中。祂不能再默默的行走,如同一个普通的百姓。祂要藉宣告祂国度的宣言,藉着把祂国度的福分公诸众民,最后藉着迈向祂的十字架和宝座,以执行祂的王权。在祂将自己显现之前,我们先看见了祂的先锋。本段就是论到这位先锋。
我们先来看这位先锋;然后衡量他在希伯来人中间的工作;最后才看他把旧时代和新时代联结起来的事工,也就是使旧时代达于顶点,并宣告新时代已经来临。
头四节将约翰呈现在我们跟前。这段经文已把祂服事的重点说了出来,不过最重要的也是在于说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要先从古时的预言来看他(3节),然后从他向着那一个时代的人所显出的光景来看他(4节)。末了我们要留心倾听他信息的重点(2节)。
第一,预言中的约翰
这本福音书的希伯来籍作者,再一次特别由希伯来人的观点下笔,将约翰的来到和古时的预言相连。
马太引的经文来自以赛亚书40:3,“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让我们尽力抓住以赛亚预言的整个大貌,这样,我们方能从整体的预言中明白逐节的意义。我们若试着集中心思,要明白这预言的教训,就会看出所引的这话,何处可以适用在耶稣基督的事工上面。
我们不拟讨论以赛亚书的作者前后是否同一人的问题,但请记住,这本书的信息是前后一贯的。这本书的信息有其显著独特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头三十五章构成本书的第一部分,其中一再宣告审判。它与所有的希伯来预言一样,在审判之外有神怜悯的光,和神无限的恩惠和荣耀。这第一部分的大题目是审判。这位先知首先谴责这个国家。他用严厉的警告、令人战栗的言词,对古时神百姓的光景痛加斥责。接着他说出他蒙召受命的故事。这些审判的篇章又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选民的审判。这是因为他们的失败;其次是对列国的审判。
以赛亚书的中间部分,从赛36章-39章,这四章可以称之为历史之页,相当于圣经中的历史书。先知在其中描述他那个时代的光景,并且解释那些他不得不宣告的审判之默示。
从赛40章起开始了以赛亚书中最卓越的信息。相对之下,前面的篇章无非是为这里作准备。像每一个希伯来的预言一样,审判的宣告并不是以赛亚信息的终结,紧接着审判的宣告,先知呼喊说,“你们的神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然后他似乎听见了许多世纪之后才会发出来的声音──对一个受灵感有默示的人,不单有明亮的眼能看见异象,且有灵敏之耳能捕捉最微小的声音──以赛亚不知道这人之名,只说,“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以赛亚远在别人听见这呼喊之前就听见了。那声音发自沙漠,但他明白其中的意义。他随即就说,“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接着,由赛40章;41章,一直到赛42章,这先知都在描述那庄严的结果,“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从这时起,他的预言完全以耶和华的仆人为中心进行。
往下我们就要在马太的福音书中读到,他引了这关乎耶和华仆人的预言。我们是依据这古时的预言来读马太福音3章,“那时,有施浸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这王来临了,祂就是以赛亚书后半部所描写的那位耶和华的仆人。以赛亚早在数百年前,就以他特别灵敏的听力听到了约翰的声音,现在这声音响彻原野,飞越约但河外,穿过耶路撒冷周围的地区,通过犹太,传入耶路撒冷大都会的中心。这声音预告天国将降临,那时“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岗都要削平”,这声音宣告新时代,新运动的来临。那并不是感觉上的新时代,而是由王亲自掌管的新时代。天国近了,古老的预言应验了,施洗约翰也由此展开他的服事。
第二,约翰这个人(4节)
我们来看出现在百姓面前的这个约翰其人(4节)。“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关于约翰的记载就是如此简短,很难从其中捕捉一鳞半爪,来为他作速写;也没有什么优雅轶事可用来描写他。约翰的一生就是这样严谨、自律。他为那个世代的罪孽而感到负担沉重。
约翰的身世饶富兴趣。他是祭司的后裔,原当秉承祭司之职。常常有人喜欢揣测他在童年时和耶稣的交往有多频繁。这个孩子生在一个不寻常的环境中,当他年纪渐长,从童年步入青年时,按理他本应遵律法和礼仪的规定,宣誓承受祭司之职,但这自幼在父亲的家中受爱护、养育的年轻人,早已为神拣选,他就离开他的家和祭司的职分,去住在旷野,为他的工作准备自己,直到他显明在百姓中间的时刻来到。他在旷野的时候,必定对选民的历史时加深思,他无疑也会想到,且认定先知所预言的黎明已不远。他若见过童年时的耶稣,也必然会为祂身上所发出的美丽、纯洁感到惊异。此外他也一定会深思他的母亲所说的有关他出生的故事,以及有关同年龄的耶稣降生的故事。固然人若要知道自己那个时代犯罪的情形,就必须生活在那时代中。但是一个人若只生活在他的时代中,往往就无法以神的权能来谴责他那个时代的罪。他必须由远处来看那时代。约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丢到旷野,到了有一天,他忽然对以色列发出极大的声音,回荡在山岭与平原上。
第三,约翰的信息
约翰的信息是什么?“悔改!”──回心转意。悔改这一个词正是主耶稣教训的要点,是彻底的回转,完全的改变。现在这一个来自旷野的人,面对着乡村、城镇、都巿的人发出了呼喊,悔改吧!你们都作错了,都是错误的。
但是悔改的原因是,“天国近了。”“天国”是当时犹太人常用的一个名词,也几乎是马太福音的特点,代表了犹太人思想中一个永恒的感觉。“天国”是神权,是神的管理,是天上的秩序。以地上的生活来说,那是神的权柄运行在人间。现在约翰这怪异的传道者从旷野出来,向人宣告说,这样的国度巳临近。你们的祖先多年向往的理想即将实现,你们却毫无准备!因此你们当“悔改!”将你们的心思转回。这是一个极沉重的词,带着极沉重的信息。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见约翰一定不是用温柔的声音发出这个信息。粗犷、严谨的约翰从未说过温柔的话,但等到他见了耶稣之后,他心里充满了温和柔细之灵。这可以从他由内心发出那极宝贵的一句话中看出,“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在那伟大的担罪者来到之先,约翰心中的担子极其沉重。在他的感觉中,仿佛通国的罪都压在他的身上。在许多方面,他可以说是众先知之中最严肃的一个。他的信息令人战栗,“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约翰给希伯来人的信息自然要更详细些,我们前面只是看到要点而已。从第5节看起,“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但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浸。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浸,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约翰未将他们挡回,也未说他们不能逃避将来的忿怒。他也没有说他们的悔改不真诚,他只告诉他们当如何行,“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以上是约翰对希伯来人传道的扼要概况,分析起来有三点特色:
1.深具吸引力──“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但河一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
2.深具说服力──“承认他们的罪,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浸。”
3.无畏权势,猛力抨击──他所面对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是以色列人一切问题的根源,但他勇敢的抨击他们。
我们免不了会认为,若缺了智慧委婉的言辞,我们所传的道就没有吸引力。事实上有不少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作主先锋的声调。神找到了一个施浸的约翰,差遣他去,他的信息就满了吸引人的能力。这是一幅吸引人的图画,关乎一个人,在他的信息中满有说服人的能力,他在谈论罪的时候也满有权柄。他不谈神学,也不讨论哲理,更不向人介绍新的教派。他也不是向人提出一项建议,可由他们自由决定取舍。他只有一句话,“你们应当悔改!”如同迅雷,响彻云霄。这带着神权柄的信息,震动了每一个角落,冲击着每一个人。感谢神,这事实到今天仍未改变。我们用不着对乡村传一种福音,对城镇传另一种福音,对大都会又是另一种。无论是耶路撒冷,犹太全地,甚至是山野渔村,都需要同样的信息。在耶稣来到之先,施浸约翰的信息必须先传遍;无论是城市或乡村,都需要被他的信息所吸引。
再说到他信息中的说服力。至少他们认识这个真理外在的部分,并接受他的浸,表明了他们的悔改。但只止于此,事实上也无法越过这一点。施浸约翰的信息并不能给人生命。那在他以后来的伟大担罪者,祂是仁慈、温柔的王,不单使人产生悔改的心,并且赐给人生命。我们若已知罪,应该感谢神,但单是知罪还不够。当日拥挤在约但河边,又进到水中接受悔改之浸的人很多,个个都出于真诚,但要接受主耶稣,还需要更进一步。
然后我们再看他信息中的猛烈抨击。他所面对的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是当时民间的首领。法利赛人崇尚礼仪,撒都该人讲究理性。法利赛人相信一切超自然的事物,但他们以为超自然的事可以用外表的事物表达出来。形式主义者一向是如此。撒都该人则不相信有灵、天使、复活的事。他们是冷静强硬的理性主义者。正是这种种势力贻害了百姓,使全国受苦。约翰看见这班专讲形式礼仪的人,和另一班凡事标榜理性的人都来到他这里。他看见他们外表虽堂皇,内心却败坏,甚至影响全国,于是他就严厉地斥责他们,“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他的话仿佛是在说,你们到这里来,说你们悔改了;你们必须比其他的人更显出悔改的样子!“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再不要夸你们与亚伯拉罕肉身的关系,“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这真是一篇令人震惊的信息!那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必定被他的炙热所烧烤。越读这一段信息,就会越觉得随着而来的主耶稣更新的工作是何等可贵。感谢神,今日的信息就是那当称颂之王的信息。
请留意约翰论到王的话,那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哦,这信息何等奇妙!求神帮助我们抓住它所教导的。
因此约翰作的头一个见证,就是祂的到来。
1.祂这个人的身分是至高无比的;
2.祂的工作是崇高无比的。
从约翰论到主的话中我们能感觉到他的谦卑。真的谦卑与虚假的谦卑是有分别的,人也容易察出。真正谦卑的人,对自己的谦卑不自觉,而虚伪的谦卑者却以他的谦卑为夸耀。约翰说,“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祂提鞋,也不配。”他的话全然准确。但我们再看另外对约翰的评价,“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浸约翰的。”这是王论约翰的话,自然句句真实。妇人所生中之最大的仍不配给王提鞋,这话也不错。
约翰的工作与主的工作有极大的分别。我们毋需描述这两个人──一个是粗犷、鲁直的先知,一个是伟大、尊贵的君王──之间的区别。王温柔的言语比约翰严厉的怒斥还有能力。“你的温和使我为大”(诗18:35)。他们的不同不只是人的不同,也是工作的不同。因此约翰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浸,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浸。”约翰是在说,我只能带你们接受那悔改的外在记号。祂要将你们带入圣灵的烈焰之中,将你们的罪烧去,并重新造你们。我只能用外表的东西──水,给你们施浸,只能触到表面。祂所用的是火,每一部分都要一一烧过。
那也是今日约翰与主耶稣之间的区别。我们若只聆听约翰的信息,就会忙于浸礼和水浸。但我们若聆听主耶稣的信息,圣灵的烈火要燃烧,使我们纯洁,使神的旨意成全在我们身上,使我们得冠冕。主耶稣的工作远较约翰的工作崇高。
留意约翰如何论到主所用的方法。这要来的是一位奇妙的王。祂的方法中有拆毁,也有建造。祂的得胜是摧毁性的,也是建造性的。
祂用“斧子”、“簸箕”与“火”来拆毁。约翰说,“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时候已届,祂即将来临,要扬尽祂的场,将无用的糠烧尽。
但主的方法也是建造性的。祂要用火施浸,祂要扬尽祂的场,不是为摧毁,乃为“把麦子收在仓里”。留意这里的对比。放在树根上的利斧是为了摧毁,要砍去不结果子的枝子;扬尽场子是为了除去无用的糠秕,随后用火将糠焚烧。现在注意这工作建设性的一面。火是用来烧净,也是一种能源。摥净榖漡是为完成收割,将麦子收进仓中。所使用的是同样的器具,却有两面的作用。簸箕扬去糠秕,留下麦粒。火是焚去一切经不住烈焰的东西,使经得起的更加纯净。因此那要来的王,祂既拆毁又建造──以拆毁来说,祂砍去不结果子之枝,簸尽糠秕,用火烧尽;以建造来说,场子扬净之后,就要将麦子聚拢,收在仓里,人则要接受灵火之浸。
自从那粗犷的先知宣布王的来临,迄今已过了一千九百多年。在这期间,主耶稣的工作一直照着约翰所说的轨道进行。耶稣基督一直是一位拆毁并建造的王。回顾过去,想想这些世代和祂对这些世代的影响。祂作了什么?看,那些经祂的火所焚毁的!看,那些祂所建立的!祂一直在扬尽祂的场,以除尽糠秕。祂也一直在收集贮存麦粒。祂今日所作的正是这些。祂的斧子正置于不结果子的树根上。基督也在作扬尽的工作。祂必须将糠除去。你们也许曾想,以后那些糠秕会不会淹没麦粒?那些不结果子的树会不会将天父所栽培的葡萄树挤住?如果你这样想,你还不认识主。如今祂的手正拿着簸箕。如果我们住在神的圣山上,我们能感觉到神的风正吹在必须除去的事物上。
对我们这些作工的日子无多的人,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是麦粒或糠秕?我所从事的工作是麦粒或糠秕?倘若我是糠秕,祂的风将把我吹进不灭的永火中;如果我是麦粒,祂必将我收在祂的仓里。同样的原则也应用在我们的事工和一切事物上。
马太福音3:13-17
这短短的几节,道出王与天的关系。它们说到了祂的受膏与天上来的证言。
这一段以“当下”两字开始,将它与前面所说的连在一起。告诉我们这些事发生在施浸约翰的传道产生果效,人们感觉自己有罪,因此各地展开了一个伟大的运动之时。随着而来的是王从隐密处出来,将自己显在众人面前。呼喊之声已传遍旷野,祂的道路已预备、修直了。在所定的时候,王显在公众的跟前。祂从隐密平静的拿撒勒出来,正式开始了祂的工作。
在这几节圣经中,我们要思考三件事:王的受浸;祂的受膏;和神关于祂的宣告。
注意这里很明白的说,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但河,是“要受他的浸。”祂上来正是为着这事,是有特殊的理由。试想约翰信息的要点以及他工作的意义。耶稣到他这里来,要受他浸的这行动势必引起我们的注意,也会引起一些疑问。约翰平素所传的是悔改的信息。他给人施的浸是悔改的浸。许多人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还有约但河一带地方,来到他那里。拿撒勒人耶稣竟也在这些人中,来到约翰传道,为人施浸的地方。祂不像那些好奇的群众,只想听听约翰说些什么,并看看热闹。祂是专程来受他的浸的。我们会惊奇地问,祂为何要受悔改的浸呢?我们要试着找出一个答案。
关于浸礼
首先让我们来看它在耶稣一生中的地位。我们暂且不谈这本福音书中所特别强调的祂的职分,也不谈神从亘古就已膏祂为王以执行这职分,我们只要从祂的族谱中以及祂降生的故事中来看祂这个人。耶稣的一生是绝对的无罪。祂若非绝对无罪,我们就没有福音。祂的死所具有的价值全系于祂完全得胜的生活。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无罪的何以要受悔改的浸?当约翰在前来受浸的众人中发现耶稣时,这一位深具敏锐感觉的先知顿时觉得祂与众人全然不同。约翰已经给拥挤到他这里来的许多人施浸。当他留意看他们时,能看出他们脸上有渴慕悔改的表情。然而这人来到约翰面前,祂看起来与四周的众人一样,以致众人并未认出祂。但祂确是,与众不同的。约翰曾对众人说,“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然后他看看祂说,“我当受你的浸,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
当约翰定睛注视祂的时候,他深深被祂的绝对完美,和祂的无瑕疵所震慑。他为之惊异不置,手足失措,不敢伸手在祂身上,将祂放入约但河水中,为祂施浸。
从耶稣为人的生活来看,约翰的感觉完全正确。祂诚然不需要约翰的浸,因祂既无需要悔改之处,又无任何罪需要清除,因为受浸正是清除罪的表现。若耶稣来只为作完人之范,那么浸礼就毫无必要。既无价值,又乏意义。
若要明白耶稣受浸的意义,我们还得从深一层来看。受浸若在耶稣的生命中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在王的使命上有没有作用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提供了答案。但约翰感到踌躇,不敢为耶稣施浸。耶稣看看他,对他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耶稣和约翰)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你为我如此行,我也为你如此行,就尽了诸般的义。
从主的这句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耶稣受浸的至高意义,乃是无罪的与罪人联合。那无罪、不需要悔改的,却侪身在需要悔改的罪人中。那无罪的却进入了罪人应受的浸礼之中。
以赛亚书53章,我们读到,“祂被列在罪犯之中。”因此祂的受浸像祂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一样,最后在祂受死的奥秘中,我们看见祂在祂百姓极深的需要和败坏中,与他们联结了。这位耶和华仆人的荣耀,在以赛亚书53章中达到了巅峰。从赛40章中可以看见有关先锋的预言已在约翰的工作中应验了。赛42章所记的是一个新行动的开端,“看哪,我的仆人。”从此时起所展示的是耶和华的仆人。赛53章里我们看见耶和华的仆人遭弃绝、被压伤、被剪除;祂是受苦的弥赛亚,是人不愿意接受的王。在这一章结尾时,我们看见有关祂这个人,和祂至终的得胜的故事。赛53:11说,“祂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祂要担当他们的罪孽。”
“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上是耶稣对约翰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的最佳说明。耶稣来与在罪中受苦的百姓联结,乃为“……担当多人的罪”。因着祂与他们联结,所以“祂……被列在罪犯之中”,结果使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祂对自己的认识是完全的认识(见约2:24-25)。祂对罪人的需要与对救赎的认识也是一样完全。“祂要担当他们的罪孽”。这位君王面对的是得着祂的国度的难题。祂首先要面对的是人的罪。祂甘愿受约翰的浸。这个象征性的行动说明了祂在百姓的罪中与他们联合,为的是要除去罪,建立神的国度,成就诸般的义。
祂下到水中受浸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预言。王同意这是救百姓脱罪的惟一方法;也预告祂将受最终之浸,就是祂在对众人传道之日无时不面向着的受难之浸礼。此后耶稣有两次提到受浸。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都记载门徒求在祂国中分坐左右的事。主看着他们问说,“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所受的浸,你们能受么?”他们认为祂指的是用水受浸,因为他们回答说,“我们能!”我们知道主是期待着另一次浸,就是第一次受浸所预表和预言的受难之浸。那是祂极大的浸。
另外只有一次祂提到祂的受浸。路加记下了主那段奇妙的独白。当时门徒在祂周围,祂和他们四面受压,祂发出叹息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么。我有当受的浸,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
约翰是以水给人施浸,耶稣将用火给人施浸,但是在祂受死亡的浸礼之先的那一段年日,祂是在平静的乡城,默默的准备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祂遵行了神的旨意。如今到了一个大的转捩点。祂将颁布祂国度的律法,亲自展示祂国度中的福分,并宣告执行祂的王权。祂知道祂工作的顶点是十字架。这一班受过约翰之浸的群众将弃绝祂。祂深知单凭讲道和榜样无法得着他们,要得着他们的惟一途径是藉着死。祂知道罪的结局。这一班在约但河两岸的罪人使得祂必须死。那是极深奥的死。祂目睹他们下到水中,祂也和他们一同进到水中。约但河水漫过耶稣,正是一个说明,也是预告那没有罪的将经过死亡之河,是为除掉罪,成全义,使祂的国在义的根基上建立,好使众人同庆恩惠,一齐欢呼。先知以赛亚说得很清楚,祂深知人的需要,也深知罪的真正含义,以及使人得赎的途径。祂甘心与人联合,虽然联合的结果是死亡。作诗的人曾以可畏的话描述死亡的性质,“阴间的痛苦抓住我。”因此耶稣的受浸,正是表明祂同意接受替人担罪的使命,表明祂献身于拯救世人的崇高目标。
耶稣的受浸完全不能应用在我们身上。我们若说,耶稣尚且受浸,我们也应受浸,这样我们就没有把握住这段经文的真正意义。但愿我们不误将如此伟大、奇妙的经文,应用在一个狭窄、不值得的范畴中。耶稣的受浸虽然与我们有关,但无人能受祂的浸。除非我们靠着恩典与祂联合。“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浸,你们也要受。”这话充满了祂无限的爱。
那伟大之浸可以应用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审判与死亡,另一方面是生命与火焰。我们能有分的只是第二方面,就是生命与火焰。但必须祂先经过十字架奥秘的死,为我们承当了审判与死亡,才能将生命与火焰赐予我们。如此祂成全了诸般的义。藉着受浸,祂将自已完全献身于人,也献身于神的旨意。在祂公开服事的一开头,祂就同意了神拯救世人所用的方法。
受浸之后的事
现在我们来看紧接着祂受浸之后的事。“耶稣受了浸,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祂开了,祂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祂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神的灵降下,除了耶稣与约翰之外,无人看见,这是不容置疑的。在耶稣的生命中,这次受膏具有什么意义呢?这并非祂第一次领受圣灵。耶稣与神的灵之间,原具有永久的关联。从祂所独有的经历这一面来看,祂是从圣灵而生,祂的一切进展都在神的灵管理之下。当祂受浸的时候,祂是一个属乎神之灵的人,祂一无瑕疵。这也是所有世人应该有的样式。那时耶稣十足是一个天然的人。所谓“天然的人”,和保罗所说的“天然的人”(中文圣经作“属血气的人”)不同。今天论到“天然的人”或“属血气的人”是指罪人,这也是事实。但是神理想中的人,是经常与神的灵联合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天然的人”。神理想中的人是“天然的”,但其生活却是超然的。耶稣的一生是在神的灵管理之下。祂的意志、思想和生活,都是在圣灵能力的光照之下。
因此毫无疑问,这是耶稣进入祂公开服事时所受的特别的膏。除了这一次之外,神的灵从未以鸽子的形状出现。在此之前神的灵从未以任何形式彰显。我们无权求圣灵像鸽了一样降在我们身上。神的灵以这种外在的,可看得见的象征形式降临,是单单临到祂身上的。
早期清教徒的作者,咸认鸽子在飞鸟中如同羔羊在众兽中,是温柔、可爱的象征。耶稣也曾以鸽子为喻,教训门徒说,“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羔羊与驯鸽,具有柔和、驯良的性格,因此它们也被用来献祭。以赛亚书论到弥赛亚时曾说,“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
如此神的灵如同鸽子降在祂的身上。利未记中描述了希伯来人信仰中的一种独特而奇妙的仪式。这仪式预表并象征了后来的献祭。在他们所献的赎罪祭中有等次之分,各人照着他们的社会身分,带着不同等级的牺牲来献祭。有人献牛犊,有人献羊羔。那贫穷的人则献鸽子。很有趣的是,当马利亚带着婴孩耶稣去殿里行奉献之礼时,她所献上的就是两只雏鸽。因此鸽子代表驯良、温柔、忍耐,也是最贫寒之人所献的祭物。
要明白这些事所包含的属灵意义,必须回到希伯来人的思想中。因为马太这卷福音书是特别为犹太人写的。一个希伯来人若听见人提起羔羊或鸽子,他立刻会想到它们是为罪所献上的祭牲。圣灵以最贫穷的人献赎罪祭时用的鸽子之形状,降在耶稣的身上,是为装备祂,使祂能实现献祭的最深目的。祂甫自河水中出来,代表祂甘愿受死,神的灵就如同鸽子降在祂身上。这在上古时代用作赎罪祭牲的鸟,以圣洁温柔的方式降在祂身上。祂是神那完全、终极的赎罪祭。鸽子象征纤柔软弱,但神的灵以鸽子的形式出现,象征的却是柔和之中的大能,是神为了救世人,而甘愿降卑,成为赎祭。这是祂为了死,为了赎罪而受的膏。
祂不仅慬是为了传道而被膏,也是为了祂要为罪人死而被膏。祂宣告祂的甘愿受死,天上便为了祂将受死而以能力膏祂。“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神的灵形状仿佛鸽子,降在祂身上,正是为这目的而给祂加冕。神加能力给这君王,以对付国度中的基本错误,并要矫正这些错误。道成肉身是要赎回失丧的族类;神子被圣灵的大能所膏,被如同鸽子的圣灵加冕,也是为赎回这失丧的族类。因此这君王虽然还要面对争战,实际上祂已经在将得的荣耀中得胜了。
天上的证言
末了我们来听天上的证言。“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必须用诗篇2篇,来解释神的证言。在那里我们看见,神已经膏立祂的儿子,
这是旧约中论到神的儿子就是坐在宝座上的君王,最荣耀的几处经文之一。神的君王将要管辖外邦列国,以它们作为基业。“你是我的儿子。”这思想贯穿在古希伯来的预言、礼仪与思想中。此刻在约但河的河岸,终于听见神自己说,“这是我的爱子。”人看祂是人子,但神说祂是“我的儿子。”众先知早已预言祂的降临。历来多少人翘首期待,等候祂的显现,呼吁那些守望的人登山,问他们说,“守望者阿,夜里如何?”他们为祂的迟延而心生疑惑,日日发出呼声,王阿!快快来吧!如今神发声说,“这是我的爱子。”神已经指
但神还宣布了另一件关于祂的事,“祂是我所喜悦的。”这句话如同闪电,照亮了祂隐藏在拿撒勒的那些年日。从祂十二岁到三十岁的这一段日子,祂的事迹完全静寂,无人知晓。如今祂已三十岁,我们看见祂站在约但河边,是多么纯全无瑕疵。祂已经预备好要牺牲。这使人回想起在旧约时代,祭司要察看作祭物的羊羔,必须毫无瑕疵。这人是否毫无瑕疵呢?神说,“祂是我所喜悦的。”神在祂那些隐居的年日上打下了完美的印记。我们何用再去寻索,何需其它佐证?神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祂是一个人,在拿撒勒所行的蒙神喜悦;祂所行的无人曾行,无人能行,因人已在罪中堕落。因此神的大光照亮祂的过去,证明祂的完美无瑕疵。
但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价值,耶稣曾说,“为此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因此神的话──“祂是我所喜悦的。”宣告了神对主受浸这个行动的满意,因为祂受浸表明了祂在神救赎的计划中与神完全联合,即使救赎必须经过十字架的死来完成,祂也在所不顾。
在救赎的全部过程中,圣父与圣子之间,无论是在目的上,和在灵里,都有完美的联合。祂曾受击打?是的。曾被苦待?是的。曾被压伤?是的。这些全是为着公义和圣洁?是的。然而,“他们在一切苦难中”──包括十字架的苦难──“祂也同受苦难。”祂不单是以人的身分,更是以神子的身分,和父神一同为救恩努力。“为此我父爱我”──因所成就的救恩。当主面向十字架时,祂完全与父神的旨意联合,神就突然打破静寂,发声说,“是我所喜悦的”。
藉着受浸,祂确定了对罪人的责任;藉着受圣灵恩膏,祂被加冕并得着力量;藉着天上来的声音,神宣告祂是神所立的君王,祂要在钖安的圣山上作王。──《摩根解经丛书》